close

已見真空之理,而知無我亦無我所矣。

 

他明白無我,我尚且沒有,我所有的當然更不執著了。這是初果須陀洹的條件,這是佛門小學一年級。如果到了小學一年級,就是學生,正式的學生,不退轉。初果須陀洹就不退轉,位不退。

 

須陀洹,此云入流。根塵相對,名為六入,所以相入者,識為分別故。今曰不入,明其能空情識矣。雖名入流,而實無所入。

 

入流只是一個名詞而已。

 

根塵相對,譬如「眼根」對「色塵」,眼所見的統統叫做色,用這個字來做代表。耳所聽的都叫聲,都用一個字來做代表。

 

怎麼個入法?我們看到這個花,花是不是真的入進去?沒有!你會入進去?明明花在外面,沒跑到我們裡面去,怎麼會入進去?識為分別,這個識是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起什麼作用?分別的作用,這是人,那是物;這是花,那是葉;分別的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第七識。分別那個病很輕,執著就嚴重了。所以世尊教給我們大家,云何降伏其心?不執著。我們的妄心,就不會有很大的起伏了。

 

曰不入,入流者而無所入。換句話說,他能在境界當中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個就叫做入流。實際上哪有所入?能入、所入都沒有。叫它做入流,因為諸佛菩薩、聲聞、緣覺,對於一切法都不執著,他也不執著了,這是聖人之流

 

故曰,是名須陀洹。名者,假名也、名相也。下是名句,皆此意也。

 

底下凡是講到「是名」,都是這個意思,這是一個名稱而已。名相跟事實,的確是有距離的。我們要從名相體會它的事實,體會到事實之後,不執著名相,名相只是一個工具而已。這是說初果,初果不著相了。再看看二果:

 

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?斯陀含能作是念,我得斯陀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斯陀含名一往來,而實無往來,是名斯陀含。】

初果進斷欲界思惑上上乃至中下,共六品,證二果。

 

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初果,他還有三界八十一品的思惑。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,最重的六品斷掉了,上上品、上中品、上下品,中上品、中中品、中下品,這六品,他就證二果。「尚餘下三品」,還有下上品、下中品、下下品,這三品沒斷,他還要天上人間一次往來。

 

二果須一往天上,一來人間斷之,故稱一往來。然其心中,實無往來之相。

 

他確實天上人間一次往返。他在天上不著天人之相,他到人間不著人間之相。著相才有往來,不著相哪有往來?往來是從分別執著上所現的這個境界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覓往來了不可得。

 

我們念佛的人如果兩邊都離開了,都不分別執著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那就是古人所講的「生則決定生,去則實不去」。

 

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那含能作是念,我得阿那含果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來,是故名阿那含。】

 

阿那含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是不來。二果再進一步,三果聖人阿那含,把欲界底下三品惑斷盡,欲界的因沒有了,他就不到欲界來了,他住在色界四禪天。

 

寄居色界四禪,不來人間,故稱不來。然其心中,實無所謂來。

 

他的心很清淨,從來沒有分別我來不來,沒這個念頭,他在四禪天,在那個地方修行。

 

三界六道凡聖同居土非常明顯的有三處:

四禪:四禪一共有九天,其中有五天都是這些聲聞他們修行的道場。凡夫天有四天,聖人有五天,總共是有九層天。

兜率:有內院、有外院,外院是凡夫,內院是彌勒菩薩。

我們這個世間:我們這個地球也是凡聖同居土,確實有菩薩、有羅漢、有緣覺,在我們這個世間住。這些聖者我們見不到他,他也不願意見我們,雖然住在一起,彼此不相識;有緣的人,特別有因緣的人,偶爾會遇到。雖然遇到,你也不知道他是菩薩,他也不會告訴你,我是什麼菩薩,他不會講的,這個事情有。

 

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:不也,世尊。何以故?實無有法,名阿羅漢。世尊,若阿羅漢作是念,我得阿羅漢道,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】

 

四相具足是凡夫,哪裡是阿羅漢?

 

阿羅漢,此云無生。

 

三果於四禪天,色界四禪,無色界四天,總共八層。每一層裡面有九品煩惱,思惑,九八是七十二,這七十二品惑斷盡了,色界的因沒有了,無色界的因也沒有了,出了三界,這樣超越三界。

 

「便證無生法忍」,這是真的不生了,不會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,六道裡面的生死沒有了。所以他真的證了無生,證無生法忍。「不受後有」,後有就是死了以後還要投胎,那就有了,阿羅漢沒有了。

 

生死從此了矣,故稱無生。然其心中,實並法亦無之。因其無法,則生滅心息,故稱無生。是亦假名無生耳。

 

事相上講,他真的不會到三界來投胎。阿羅漢不但沒有這個執著,就連斷上二界七十二品的煩惱念頭都沒有,並不以為我斷七十二品思惑,連修學的法都不執著,所得的果更不會執著。由此可知,世尊建立這些名相,實在是為解說方便起見而建立的。

 

羅漢一云殺賊,又云應供

 

它有三個意思:殺賊、應供、不生。

 

殺賊,殺煩惱賊之意。煩惱能夠障礙我們的智慧,障礙我們的德能,好像煩惱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給偷走了,把它比喻作賊。

 

應供的意思,是「應該接受天人的供養」,為什麼?他是福田。所以供養他,讓一切眾生得福。們讀了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上所給我們講的無上福田,得無量福德,那是超過阿羅漢太多太多了,我們應當要認真的來學習。這是世尊引用小乘四果,說明不分別、不執著所得的成就。

 

【世尊,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,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】

 

尊者為我們現身說法。諸位看這個經文上,沒有說如來說,「佛說」,這個地方就有差別,佛是指釋迦牟尼佛,是從相上講,不從性上講。釋迦牟尼佛常常稱讚他,他得無諍三昧。

 

不與物競

 

競是競爭。這個地方沒有說不與人競爭,說個物,物的意思比人範圍要大得多。不但我們不與人爭,我們不與鬼神爭,我們不與天爭,我們也不與大梵天王爭,這個物就都包括了。就是一切眾生我們不跟他競爭。

 

一切平等。由不自是,故能無諍。

 

凡是有爭執,一定是執著自己的成見,自以為是。兩個人都自以為是,這才爭執,你以為是,我不自以為是,這就沒事了。你爭我讓,就爭不起來。由此可知,打架的人、吵架的人,兩個人程度一般高;一個高、一個低吵不起來,程度高的會讓,吵不起來,這個要學,學會了你一生都很幸福。你要是跟人家吵的時候,你自己要生慚愧心,怎麼樣?「我跟他一樣的」,不一樣怎麼能吵得起來!

 

「由不自是」這一句話很有道理,不要自己以為是,不要自己以為很能幹,不要自己以為很聰明,都是招惹是非,都是招惹麻煩。尤其是學佛,從哪裡學起,「於人無爭,於無求」。無爭無求,一切就放下了,一切就不執著了,念佛往生沒有障礙。念佛不能往生,就是因為你還有爭,你還有求,所以先要學無諍。須菩提尊者於一切人事物都不爭,世尊讚歎他、標榜他,就是教我們學他,用意在此地。

 

無諍,則不惱他。意在守護他心,令不生惱。修此三昧,豈非大慈。

 

不要讓別人生煩惱,這是大慈大悲。假如那個人見到我就討厭,怎麼辦?我們看到他來了,趕快躲開。這是修什麼?修大慈悲,不是怕他,不讓他生煩惱,這是菩薩行,真正學佛就要從這些地方學起,從這個地方下手。

 

三昧,此云正受。亦曰正定不受諸受

 

三昧是梵語音譯過來的,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,受是享受,正受是正常的享受。也翻作正定,三昧也可以當作定講。

 

我們凡夫有受,享受的是些什麼?不外乎這五種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身之享受是苦樂,心的享受是憂喜。苦樂憂喜都沒有的時候,叫捨受,這是統統都沒有,很平淡的,這叫捨受。捨受要是長了,那就是定,就叫三昧。它不長久,它是短暫的,一會兒煩惱又起來了。不受這五種受,這才叫正受。

 

一切不受,則不為一切所動,是為正定。

 

因為不受,當然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。心就是定的,心是清淨的,這個叫做正定

 

然此三昧之所以成者,則由於人我是非之相皆空耳。

 

他為什麼能得到無諍三昧?四相斷了,所以能夠忍世間人不能忍的,世間人沒法子忍的,他能忍。

 

世間人何以無法忍?因為有我、有人、有眾生、有壽者,你就沒法子。佛菩薩、阿羅漢為什麼能忍?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;你罵他,他絕對不會答覆你。為什麼?他「無我」,你罵誰,你罵了半天,他「無我」,他沒接受,這一罵都落空,沒人受他的。你細細想這個道理,如果從今之後,再有人罵你,你馬上就生氣了,你去想想,怎麼我就接受了?接受應當受好的,不好的不要接受,要明瞭。真有功夫的人,好的讚歎、恭維也不接受,心在境界裡保持清淨如如不動

 

雖得無諍三昧,而不存有所得心。是自忘其在定矣,此為離三昧障。乃真得無諍、真得三昧。故稱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
 

這裡面有兩句話很重要,「自忘其在定」,這個定是很深的禪定,像世尊在《楞嚴經》上講的九次第定,阿羅漢所證的九次第定。四禪天他們所得的禪定、四空天所得的禪定,因為他執著我得初禪了,他就生初禪天,我得二禪了,他就生二禪天尊者已經得第九定了,他沒有說他得定,所以他還在人間,跟我們大家混在一起,他真的得定了,並沒有執著在定上。

 

世間禪定這個四禪八定,四相沒破,我得定了,有我相,我相的對面是人相,人相的對面是眾生相,眾生相相續不斷是壽者相,壽者相是講時間,相續不斷。四相具足,所以他出不了三界,不能得聖果,就是因為他執著有四相;雖然得第八定,還比不上一個須陀洹,道理在此地,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。

 

我們所修的法門,認真修學,心裡面乾淨,不以為我修得怎麼樣了,不可以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是著相了。像這些聖人擺的這個例子,清清楚楚,他自己並沒有說他證果。我們說他證果,他自己絕對沒有這個念頭;我證果了,我得什麼法了,沒這個念頭,一有這個念頭四相具足;這叫離三昧障。由此可知,世間的四禪八定都有障,他住在這個定裡頭,那就叫障。他把這個法也空掉了,果也空掉了,障沒有了,這叫真得無諍三昧。世尊讚歎他,稱為第一離欲阿羅漢。

 

不但於一切人中最為第一,即以阿羅漢之離欲言,亦稱第一也。

 

人中離欲第一,就是於人無爭,於世無求,他第一,就在阿羅漢同學當中,他的功夫也比別人高,也算是第一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dian 的頭像
    sadian

    阿修的補習班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