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處,指說經之處。說處如此,說經之人可知矣。言處必兼言人也。

 

因為有人說《金剛般若經》,此時此處,一切天人、阿修羅都供養這個地方,都尊重這個地方。連這個地方都尊重,他為什麼尊重?因為有人說《金剛般若經》。人當然是主,地是賓,賓主我們要分清楚。就是客人、主人,我們要分清楚,那個客人(說經之地)都那麼尊重了,主人(說經之人)可想而知。說經之人,一定得諸佛護念、龍天擁護,那還用得著說嗎?

 

說者不可著相

 

要如法說、如理說,才能得利益。不如理、不如法,經上講的功德利益那是沒分的。理是什麼?無住生心,所以,說者不可著相。

 

遠離名利,恭敬供養。

 

這就如理如法。我們發心一生隨時隨處弘法利生,我們只發這個心,決定不求名聞利養;名聞利養它一定會來,來了是什麼?魔來干擾。魔來了不怕,你認識它,它起不了作用;不但他不害我們,反而會幫助我們弘法利生。這就是要有慧眼認識清楚,不為他所害。名利來的時候,就用名利攝受眾生,不可以貪圖享受

 

我們求佛法,用什麼求?用恭敬供養求。印光大師所說的,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二分恭敬你就得二分利益。由此可知,求學佛法,你能夠得到的,與你的恭敬心一定是成正比例。

 

一切供養中,法供養為最,法供養當中第一個就是依教修行供養

 

我們學佛是從恭敬當中求來的,但是我們要把佛法送給別人,可不能我是恭敬當中求來的,你要是不恭敬我不給你,那就不如法。眾生迷惑顛倒,他不知道恭敬供養,不知道,我們不能不救,那就沒有慈悲心,不知道也要幫助他。換句話說,我們學佛是磕頭作揖求來的,別人學佛我們對他磕頭作揖送給他,要這樣才行。

 

聞者不可不存恭敬,尊重法故,不忘所自故。

 

接受佛法的人,要知道知恩,要報恩。紹隆佛法,那是真報恩,續佛慧命,將佛法發揚光大,這是真正報老師之恩,真正報佛祖之恩。

 

大般若經云:帝釋每於善法堂,為天眾說般若波羅蜜法。有時不在,天眾若來,亦向空座作禮供養而去。此即諸天遵依佛說,恭敬說經處之事實。

 

在中國古時候的教育重視,在一個家庭裡面,父親所坐的座位,兒子不能坐。在團體當中,像這個道場有住持,這是一個道場領導的人,他的座位,乃至於他拜佛的拜墊,他雖然不在,別的人不能在那個拜墊上拜佛。他沒有在,他的座位別人不能坐,為什麼?尊重處所。對這個處都這樣尊重,對他的人更沒有話說了。養什麼?養恭敬心。敬,這個恭敬是性德,培養性德。

 

普賢行願,法身大士所修的,第一條禮敬諸佛。《禮記》翻開第一句話,「曲禮曰:毋不敬」。毋不敬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恭敬,儒家也把它訂在第一條。世出世間法的教育,都是建立在「敬」這個字上。孝敬,孝是體,敬就是相,就是作用,有體有用。孝從哪裡表現?從敬。敬父母、敬尊長、敬老師、敬一切眾生,那個孝道才顯示出來。

 

我們人間現在不講了,諸位要知道,天上還講求。對於演說正法的處所,天神要是從那裡經過,他一定站在那個地方合掌禮敬,他才走。我們不知道,這個地方曾經有人在這裡講過經,現在人都不在了,我們一點感觸沒有,天人能感覺到。

 

這一段是世尊在《大般若經》裡面舉出忉利天主,帝釋就是忉利天主,我們中國人稱作玉皇大帝。這些都是善神,聰明正直,他用什麼方法教化眾生?為天人宣揚大乘佛法。在大乘佛法裡面建立共識,我們六和敬,六和敬的基礎建立在見和同解上,大家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、看法,能夠接近、一致,能夠維持到一個水平,這才叫真的和合,真的團結了。大乘是正法,是心性的流露,也就是說諸佛菩薩真心的顯露,諸佛菩薩的真心跟一切眾生的真心無二無別,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?佛法是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,幫助一切眾生啟發自性。

 

這些天神比人聰明,他的選擇,選擇大乘佛法為大眾宣講。有時不在,不在這兒,不是講經的時候,講經的人不在這個地方,而這些天人從這邊經過,一定要向這個處所禮敬,這是三寶弟子,帝釋天王也是三寶弟子。此即諸天遵依佛說,受佛的教導,恭敬說經處,對於說經處所都這麼恭敬,何況其人?我們如果能在這個地方體會這一點消息,我相信每一位同修,一定發心為人演說,功德利益無量無邊,消災滅罪。要靠自己去做,不做不行。要隨時隨處為人演說;講經的場所,是流水席,有不少新來後到的,前面沒有聽到的,因此重要的部分就不能不重複多講幾句,這個道理在此地。

 

法供養者,如普賢大士所說,如說修行、利益眾生、攝受眾生、代眾生苦、勤修善根、不捨菩薩業、不離菩提心等是也。

 

這是《普賢行願品》裡面的,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。法供養無量無邊,菩薩在法供養裡面為我們舉出七條。我們必須要從這幾個例子當中,舉一反三、聞一知十,而後才能夠在生活上圓圓滿滿的用上。

 

1.如說修行

第一個是「如說修行」,佛怎樣說,我們就怎麼樣做。行是行為,包括我們思想見解、言語造作,身語意三業的行為我們三業行為跟佛講的不一樣,依佛所說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修行

 

世間人愚痴不曉得,學了佛為什麼還不聽話,還不能把佛所說的都能夠做到、都能兌現?這裡頭有一個原因,對於佛所講的真實義並不了解,不但它的義理不了解,功德利益也不了解。所以他沒有做到,如果真的搞明白了,說老實話,任何力量擋都擋不住,他非要這樣做不可,那就是經後面所講的,信心不逆。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,這個利益太大太大了。做不到是理沒有搞清楚,事實真相也沒有搞清楚,所以他做不到。由此可知,這個經的講解就非常重要,要講得透徹,要講得明瞭,使人曉得如說修行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。

 

2.利益眾生

第二是「利益眾生」。怎樣利益眾生?一定要如說修行這七句就像七層寶塔一樣,如說修行是第一層,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?第二層建立在第一層的基礎上,第三層建立在第二層的基礎上。然後才曉得,如說修行是根,大根大本,不能如說修行,底下都是空的。修行從哪裡修起?就從這一句修起。

 

如說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太高了,我們想做真的做不到,可是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上,就講得我們很踏實,那個標準就低,讓我們普通凡夫都可以做得到。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行不行?如果說這四條我還做不到,你只好往三惡道去了,人天沒分。這四條是人天法,你要不想墮三惡道,要想在六道裡頭作人,去作天人,他的標準就在這四句;這四句做不到,必定是墮三惡道。我們自己的前途不要去問別人,自己把經典多念一念,反省一下就曉得。我在六道是屬於哪一道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貪心重的人是鬼道,一般習慣說,人死了都作鬼,人死了不一定作鬼。六道,怎麼斷定人死了都作鬼?但是話說回來,哪個人沒有貪心,貪心重的墮鬼道去了,所以想想人死了作鬼也滿有道理的。瞋恚心重的人墮地獄;愚痴重的人變畜生,三惡道的業因。人天道是五戒十善。

 

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這是人天道的殊勝之因,佛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善男子、善女人,我告訴大家,那個善是有標準的。不是看看我很善,我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。你自以為善,未必真善。善男子、善女人最低的標準,就是這四句做到;這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最低的標準,不是《金剛經》的標準。

 

《金剛經》上的善男子、善女人:

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真正發無上菩提心,這個人才是《金剛經》上半部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那個善的標準。下半部更高了,下半部一定要做到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 

佛法重行不重解,重在行門。怎麼知道重行?你看三聖排列就曉得了。普賢菩薩代表行,文殊菩薩代表解,《華嚴經》上普賢為長子,文殊為庶男,是老二。解擺在第二,行擺在第一,這不是跟你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嗎?西方三聖,觀世音菩薩表行,大勢至菩薩表解。觀音表慈悲,勢至表智慧。所以佛法重在實踐,不是重在說說而已,那個沒有用處的。通常我們講開悟,悟有解悟證悟,著重在證悟。證悟你才得受用,解悟沒有用處。解悟是會說不能行,那不能解決問題,所以一定是如說修行,然後才能夠利益眾生。尤其是佛與大菩薩們示現在人間,純粹是利益眾生,像釋迦牟尼佛生活當中表演出來的樣子,利益眾生。我們今天如說修行是自利利他,佛與大菩薩他自利圓滿了,所表現的純粹是利他。

 

3.攝受眾生

「攝受眾生」,就是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,讓眾生看到這個樣子生歡喜心、生羨慕心、生尊敬心,然後生學習的心。認真修學,你的樣子就不一樣,你的心跟一般眾生的心不一樣,你的心真誠、清淨、慈悲。這個現在人講,你的磁場跟別人磁場不一樣,眾生只要靠近你的磁場,他生歡喜心。經上講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個心想是識,識會變,會變相。這個人心清淨,真誠慈悲,相貌會變,體質會變。本來你身體不健康,現在你的身體一年比一年好,相貌一年比一年圓滿,一年比一年年輕,人家看到就不一樣了,這是攝受眾生。你怎麼這麼好?學佛好的。你做生意很賺錢,為什麼賺錢?念阿彌陀佛賺錢的。這是攝受眾生,這是真的。可見得都是在修行利益眾生上,才能真正達到攝受。你要是沒有利益眾生的心,沒有真正修持的心,攝受眾生想什麼方法,也沒有辦法把眾生拉攏過來。

 

4.代眾生苦

「代眾生苦」,個人有個人的業報,怎麼能代得了?佛也沒有辦法代我們受苦。雖不能代,有等流的,等流是相似的。以在家同修例子最為顯著,你們在家同修,前生修得不錯,福慧雙修,所以這一生既聰明又有福報,前世修的。你真正明白佛所講的道理,我們把自己物質生活稍微降低一點,把這些錢能夠節省一點,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,這就是代眾生苦。我可以住兩百萬的房子,我現在只要住一百萬的房子就好了,那個一百萬就可以幫助一切苦難眾生,減少我的享受,這就是代眾生苦。我可以享受的,我降低,這是屬於等於代眾生苦。出家人當中,接受信眾的供養;信眾好心供養師父,就是給師父改善生活品質的,師父還過這個苦日子沒有改善,拿你的供養去修布施,這也是屬於代眾生苦;換句話說,能省的應當盡量節省,把這些財物用做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離不開財布施。我們省吃節用,這是代眾生苦。

 

5.勤修善根

我們自己能夠真正這樣做,誠誠懇懇的這樣做,這是「勤修善根」。善根是什麼?不貪、不瞋、不痴。縱然不能把貪瞋痴三毒煩惱完全拔除乾淨,三毒煩惱的確減輕了。雖然減輕了,要知道還要減,一定要把它減到乾乾淨淨完全沒有了,那就恭喜你,你就成佛了。菩薩善根裡面,除了不貪、不瞋、不痴之外,還要加一個精進。

 

6.不捨菩薩業

「不捨菩薩業」,菩薩事業是什麼?度化眾生。在《四十華嚴》裡面,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這五十三位法身大士,示現在人間,男女老少、各行各業,無論示現什麼身分,目標一致的,教化眾生。給眾生,給某一個行業的眾生,給某一類生活方式的眾生,做一個最好的榜樣。這個最好的榜樣也有標準;覺而不迷、正而不邪、淨而不染,做覺正淨的榜樣。這叫菩薩事業,這個叫如來家業。大家要明瞭,絕對不是如來家業是出家人的事情,你要這樣想法,你就錯了。出家人當然要擔起,在家人也不例外。諸位要曉得,佛門四眾是一家四眾要和合,佛法才能夠久住在世間,才能利益一切眾生;四眾分了家,佛教就完了,就滅亡。如果說在家人沒有這個責任,那你看五十三參這些法身大士所示現的,裡頭只有六個是出家人,其他的全是在家的,這些人不捨菩薩業,都是在紹隆佛法。所以要曉得,肩負如來家業,在家跟出家沒有兩樣,不分彼此。四眾密切合作,佛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,才能夠利益廣大的眾生,那是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
 

7.不離菩提心

最後一條「不離菩提心」。菩提是梵語,意思是覺悟。不離菩提心,如果要說一句落實在實際生活上的話,就是不離三皈。三皈是覺正淨,佛者覺也,法者正也,僧者淨也。不離菩提心就是不離覺正淨。所以我們學佛一入佛門,先接受三皈,三皈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,離開三皈就不是佛法,不是佛弟子。普賢菩薩舉這個例子,最後一條非要這個不可,他不能用別的。如果他用上別的,那後頭還要用這個不離菩提心,不離菩提心是個總結。自始至終,開始是受三皈,最後不離菩提心,你看,徹始徹終沒變樣子,始終一如,告訴你始終是一,這個意思非常非常的深。維摩所說的不二法門,始終不二,這是真的入不二法門。淨宗講的一心,始終是一心。

 

說經即是道場

 

道場不重形式,無論什麼地方,只要是說經的那個地方,就是道場。即使再短,一分鐘、兩分鐘,形成強大的磁場也永遠不會消失,天人、鬼神能感覺得到,他對那個地方能生恭敬心。

 

便與塔廟一般無二,故皆應供養。

 

他是禮敬來供養。塔廟是弘法利生的場所;塔是供養舍利的,此地講的廟就是寺院。這是早期翻譯的關係,那個時候名詞術語還沒有這麼樣的專門,分得還不是太清楚,所以這個地方講的廟就是寺院。

 

佛在一切經上常說,諸法因緣生,佛法也不例外。佛法也是緣生的,緣能生,緣也能滅。這個道場有人在這裡真正修行,就得諸佛護念、龍天擁護。如果這個道場再大,沒有人真正修行,像黃念祖居士常說的,只有形式、只有樣子,沒有一個人是真修的,雖然形相上是一個佛教道場,它的磁場並不殊勝,並不很強,天人、鬼神經過依舊不理會的。如果這個道場裡面還有一些人為非作歹,不但佛菩薩不來,妖魔鬼怪趁虛而入,變成什麼道場?魔的道場,就變成妖魔鬼怪的道場。一定要懂這個道理,否則的話,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往往會生懷疑,為什麼古時候那麼盛的道場,現在衰了。從前住幾百人、幾千人的叢林,現在一個出家人都沒有了,緣的關係。這個緣,真修!一切講真的,做不得假。

 

法華云,能為一人說《法華經》,乃至一句,是人則為如來所遣,行如來事。《法華》然,一切經皆然。

 

舉《法華經》為例子,說明《金剛經》上常講四句偈,一句也行,為一個人說得最少,說一句。這是說明,說法的人他的尊重。諸天尊重處所,實在講就是尊重這個人,能為一個人說大乘法一句,這個人就等於是如來的使者,如來派遣他來的,代表如來說法的,那要說四句偈,要說全經,那就可想而知了。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