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實見到佛理,始名為解。

 

佛所講的這些道理,真的見到,透徹明瞭,這才叫解。

 

真實知得皈依三寶之益,始名曰信。

 

覺正淨是三寶。一般講佛法僧,佛法僧就是覺正淨。佛是覺的意思,法是正知正見,僧是清淨不染,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。知道覺正淨的利益,才叫信。我們一生當中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都不違背覺正淨,這才叫真正的信佛。

 

凡親眼見得,親身做到之事,則謂之證。

 

證是我做到了。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無不是證,所謂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不是離開生活別有所證,那就錯了,沒那回事情。

 

解行做到究竟,名曰究竟證得。

 

解行程度上差別來說:

究竟證得是成圓滿的果。

 

菩薩所證的叫分證,他所證得的是部分不是全體,雖是部分,他真的,不是假的。佛法常用晚上的月亮來做比喻,初三、初四就有月牙,月亮就放光;一直到十四,光明愈來愈大,都叫分證;到十五滿月,就叫做究竟證,如來果位上圓滿。十四的菩薩像等覺,十三的菩薩像十地,用這個方法來做比喻。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大概就像初二、初三那個月牙,雖然它才是一點點,那個光真正是月光,不是假的,是真的。跟如來究竟覺所證的是無二無別,一個證得少,一個證得圓滿,所以叫分證,叫究竟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那是分證位。

 

比分證低一個階級,叫相似即佛相似不是真的。古人所謂「目所見的第二月」,怎麼叫目?我們好眼睛看月亮,月亮是一個,咱們拿一個指頭把眼睛用力按下去,看月亮就看兩個,兩個當中一個是真的,一個是相似的,也不能算它是假的,叫相似的,跟真的非常非常相似,就拿這個來比喻相似位,相似所證的。相似是什麼?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在相似位,見思煩惱斷了,無明沒破,法身顯,那叫相似位。

 

比相似更差的是觀行,觀行是剛剛修,觀行位用什麼比喻?水裡的月亮、月影子,哪個地方有水,就現一個月亮,月影子叫做觀行位。觀行是真用功,還沒證果。

 

經云: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由是可知,信、解、行、證,實際為一事。

 

信、解、行、證,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,就跟我剛才講菩薩的三慧是一樁事情。信心要清淨,什麼叫清淨?沒有疑惑,有一絲毫疑惑就不清淨。對佛沒有疑惑,是我們的好老師,決定不欺騙我們。佛是過來人,句句話都是真語、實語、如語,決定沒有疑惑。

 

對佛的教誡,我們理解,像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一明瞭佛的話,馬上就丟掉,那就是行。一丟掉之後,身心清淨好自在,那就是證。可見得信解行證是一剎那當中完成的,哪有次第可言?

 

此之謂平等。即此四字,便可悟由平等見差別,由差別見平等之理。

 

你有妄想執著就差別,離妄想執著就平等,真相如是。

 

若明佛理,隨拈一法,皆能窮其究竟,歸於平等。是知佛法,無淺非深,深亦可淺,直無淺深次第可說。

 

佛法裡的的確確沒有淺深次第。你以為有淺有深,那還是你分別執著,有分別執著就有淺有深;離分別執著就萬法平等,沒有淺深次第。不但次第沒有,淺深都沒有。為什麼?統統歸一到心性,全是自性流露出來的,怎麼不平等?法法皆平等,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是平等,都是自性變現的,都是自性流露的。一切法裡頭隨拈一法,這是《華嚴經》上講的,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,就是這個意思。皆能窮其究竟,究竟是什麼?究竟是心性。任何一法,你要是仔細去觀察、去研求,到最後都歸到自性。自性就是平等,所以說歸於平等。

 

「佛說」,一般經上的「佛說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、《觀無量壽經》,這三部經經題上都有佛說,那個佛不是指釋迦牟尼佛,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一切諸佛為眾生都說《無量壽經》,都說《阿彌陀經》,都說《觀無量壽經》,所以這三經是一切諸佛都說的,其他的經一切諸佛不見得說,不見得都說,因為佛法要觀機,根機不對,佛決定不說的,這三部經一定要說,因為它是三根普被、利鈍全收。

 

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:

大乘:大是指心量之大,廣大無邊,普度法界一切眾生。

「無量壽莊嚴」是我們所求的:

無量:所求的是性德圓滿的現前,那是「無量」。

:用無量壽做代表,無量壽命、無量智慧、無量光明、無量德能,一切都是無量的。

莊嚴:事相上的美好,沒有一絲毫的缺陷。

清淨平等覺:是經題指示我們修行的總綱領。

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,覺而不迷,用這三個方法求。你修清淨平等覺,你就得大乘無量壽莊嚴,你得這個果。經題上是有因有果,有理有事,有性有相,經題是真的圓滿,究竟圓滿。

 

實相顯現時,唯一清淨。並信心二字,亦無痕跡。則是真究竟平等,如如不動矣。

 

佛家說萬法平等,不但平等,平不平等?還是平等的,作用也平等。

 

一般人頂多可以承認性平等,相不平等。我這個相跟佛相長得不一樣,怎麼會平等?我們作用也不平等。其實這種不平等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?妄想執著裡頭生出來的,妄想執著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心清淨,佛的相是清淨心變現出來的。我們把妄想執著丟掉,放下了,心清淨,現出那個相就跟佛一模一樣,可見得是平等的。從真的方面講是平等的,從假上面講是不平等的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

 

佛法無淺非深,深亦可淺,直無淺深次第可說;發心學弘經的人,這句話一定要記住。所以佛法可以深講,可以淺講,可以長講,可以短講,沒有不自在!但是你一定要如教修行才行,你要不如教修行,就是經上講的受持讀誦,你就很難為人演說的時候來得這麼圓融自在。一定自己要身體力行,要在行持當中證實佛所講的理論、境界,然後你說出來自自然然左右逢源、頭頭是道。

 

不可取著其相,而曰則非也。

 

經文上「則非」這兩個字的意思,就是教給我們不可以取相,不可以著相。取著,取就是分別,著就是執著,在一切現相當中不可以分別,不可以執著。不但世法裡面我們不要去分別執著,佛法裡頭也不要分別執著,你才能看到真正的東西。

 

然為接引眾生,啟導進步,又不能不假設一淺深次第,以及種種莊嚴之事。故不可斷滅其相,而曰是名也。

 

法相唯識裡面說得好,修行最重要的原則綱領就是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。轉識成智又必須要知道,有的是因上轉,有的是果上轉。果上轉,我們就不需要理會,證果自然轉。要緊的是要先因上轉。因上轉的哪兩種?六、七是因上轉,前五識跟阿賴耶是果上轉。

 

由此可知,法相宗修行人,他著力的地方就是要轉第七識跟轉第六識,轉第六識「分別」為「妙觀察智」,轉第七識「執著」為「平等性智」。一切不分別,觀察就妙了,看到什麼?萬法一如,法法平等,妙觀察。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,一切不分別,心就平等了。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無住,無住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。

 

佛法裡面講許許多多淺深次第,是假設的,經上常常有「是名」,是名是顯示這個意思。眾生境界沒轉過來的時候,以善巧方便去誘導他,假設一個淺深次第。這個淺深次第是什麼?五乘佛法、三乘佛法,這是淺深次第。小乘裡面四果四,大乘裡面五十一個階級,信、住、行、向,這都是世尊假設的淺深次第。在果證裡面有種種莊嚴,種種莊嚴是什麼?隨心所變。你心裡不相同,外面境界就生變化,依正都變化。

 

無有定法這四個字,通貫一切。會得此義,頭頭是道。薦得少許,活潑潑地。於深義趣,自能領會。

 

佛所說的一切法,無非是眾生有感,佛就有說,眾生什麼感?起心動念就是感,眾生要沒有感,佛就無法可說。

 

無有定法這四個字,通貫一切。不僅是佛法,佛無有定法可說,也貫通一切世間法,世間一切法也是無有定法。你要問為什麼無有定法?這個原因就是一切眾生的念頭,哪一個眾生有一定的念頭!起心動念千變萬化,一切法從心想生,心想不定,生的法哪有一定?世間眾生心想不定,佛說法也就無定。

 

薦得少許,「薦得」跟我們平常講「契入」是一個意思,一般講「證得」也是這個意思,你能證得一點點。這個薦得也是「享受到」,佛所講的這些理論與方法、境界,你真正得到一點,真正享受到一點,你所表現的一定是活潑潑的。你在生活當中法喜充滿,快樂自在,佛所講的甚深義趣自然能夠領會。所以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要實行,要去做,要一門深入。

 

因為無有定法,所以不可執有,不可執無。

 

必須離相反照,庶幾證入也。

 

你要想證入這個境界,首先要無住,不著有,不住法相;不可以執無,不住非法相。法相跟非法相都不執著,心就清淨,清淨心就能反照。

 

怎麼個反法?這個字的意思很深,讀《楞嚴經》看到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,怎麼個反聞?反照就是反視,我們眼睛看怎麼能回頭看自己?這地方難,就是這個反字。反的意思是不看他的相,要看他的性,是從相上反歸到自性,那就成功了,是這麼個意思。

 

反聞跟反照是一個意思,《楞嚴經》上,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,用一個字做代表,用聞字做代表,在眼反視。這個反,告訴諸位,從相上去見性,反過來要見它的自性。性是什麼?性是不可得。

 

十法界依正莊嚴,真相是什麼?是一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。《楞嚴經》上講,「當處生,隨處滅盡」。十法界依正莊嚴現象之生,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,所以這些相當體即空,不可得,佛教你無住;因為這個相相續不斷,所以佛教你生心。生心跟無住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,證明如來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如語者。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,見色聞聲你去觀察,剎那九百生滅的相續相,這是反聞,這是反照,你的心馬上就平等,絕對不會執著。為什麼?不可得。不但外面境界相不可得,我能見能想的這個心也不可得,內外統統不可得,這就證入,這就入實相。前面講的,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實相就現前。這是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他們修行的方法。我們凡夫很可憐,見到相隨著相轉,聽到聲隨著聲轉,這好聽、不好聽,煩惱都起來。諸佛菩薩聽,聽而無聽,視而無視,統統歸到自性,反聞聞自性,自性裡不可得,萬法平等,當體即空,他歸到這地方,他心多乾淨,他多自在,得大自在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