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即是觀,觀即是念。當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,依佛之方法,向內思惟,此為念無念。念佛亦然,久久相應,即能無念,即是覺、正、淨。

Ø   宗門教下修行的總綱領,叫作觀,用觀照的功夫。淨宗是用念,念佛。實在講是無二無別。無論是觀照或念佛,都要在起心動念時,除去分別心。不分別哪來的執著?如何除去分別執著,這是修行的關鍵。分別執著沒有了,生死輪迴就沒有了

Ø   我們平常想的東西,都是向外攀緣,想外面的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法,這叫打妄想,想了以後就執著生煩惱。佛想什麼?佛向內思惟,內是真心本性,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照顧真心。念清淨心、念平等心、念真誠心這個心裡頭沒有雜念、沒有妄念,他念這個,這叫念無念。

Ø   這個地方的「無念」,不是沒有正念,他有正念,無妄念。分別、執著是無量無邊妄念的根本。向根本上去用功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沒有妄念了。正念就現前。淨宗的正念很具體,我們念佛的名號,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這是正念;這個也叫念無念,無念是對我們娑婆世界、五欲六塵這個念頭沒有了,無這個念。

Ø   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只要堅持這三個條件,時間久了自自然然就相應。相應的樣子是什麼?分別執著沒有了,二六時中正念現前。念佛人相應,可以說念念都與西方極樂世界相應,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你自己會有信心,不但有信心,而且你很有把握,這就是功夫相應了。在其他大乘法門,無念顯示出它的正念,就是覺、正、淨。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();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(),正知正見;淨宗裡面清淨心現前()

【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】

Ø   世尊說話的意思很深。前面教給我們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,接著說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福德明明是有,不是沒有!佛法決定是不取非法相,決定不落空

住於境則心不清淨

Ø   住就是著相、執著。修布施,修一切善法,有分別、有執著,你的心就不清淨。心不清淨,有沒有果報?有!也有福報,有福報不是福德,是福報;福德不可思量,福報是很有限的。

須一無所為方可

Ø   一無所為就是不著相,心裡面沒這回事,若無其事;事上很認真、很努力的在做,不是不做。雖然認真努力不疲不厭在做,心裡頭若無其事,根本就沒有想這回事情,諸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。

何故處處言不住,又處處言福德

Ø   福德講不住又講福德,好像是矛盾,其實它是相輔相成的。「不住」從哪裡見?從福德裡面見;福德從哪裡見?從不住裡面見。兩邊如果說離開一邊,那一邊也沒有了,這個意思很深很深。

修行即有境界,不是不要境界。

Ø   像釋迦牟尼佛顯示給我們看的,著衣持缽這是境界,不是沒有境界。我們從早起床,一直到晚上休息,這一天的活動是境界,離開這些境界到哪裡修!託境方能起修,託是依靠,依靠境界我們才能夠修。諸佛菩薩為我們示現種種的行門,沒有一門是離開事相,沒有,就在事相上下手,就在事相上轉換境界。

本經說不住六塵,而《淨土三經》全說六塵。看似相反,實則相同。且正可見淨土境界之高

Ø   本經世尊說不住六塵,目的在哪裡?在斷貪瞋痴,叫你不要執著、不要分別六塵。淨宗教你一切都執著,目的在哪裡?也是斷貪瞋痴的,這個高明!西方世界的物質,樣樣都太豐富太豐富了,沒人要,那邊金銀七寶就像泥土一樣,泥沙,沒人要!無論什麼東西都非常豐足,豐富滿足,所以你在那個境界裡,什麼樣的貪的念頭起不來,貪的念頭沒有了,瞋恨當然就斷掉了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用六塵來教你斷貪瞋痴,佛在此地教你離五欲六塵斷貪瞋痴,目的不是一樣嗎?

Ø   我們世間人真的是非常愚痴,對於事實的真相完全不了解,患得患失。沒有得到的,天天在打妄想,在追求、在等待;得到的時候又怕丟掉,那個心真是操勞,患得患失。實際呢?一樣也沒得到,一場空而已,確確實實一樣都得不到。身都得不到,何況身外之物。因為一切法不可得,才教給你不要貪著,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

觀想極樂世界之六塵,即不住空,由此而脫離五濁之六塵,即不住有。故佛法治心,不重降伏而重轉移。

Ø   降伏,怎麼能降得住?降不住的。懂得轉變,懂得轉換,轉煩惱為菩提,轉識成智,轉生死為涅槃,轉娑婆為極樂,你會轉那就行了,這是真的。淨宗的法門,就是教我們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此地講的六塵,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,物質環境;報是教我們觀想阿彌陀佛,觀想觀音、勢至,這是觀正報。因為念念都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,娑婆世界就忘掉了,不再念了。

江味農居士極讚淨土,見地精確,令人起敬。語在《講義》卷二,九十三頁第二行。

Ø   淨宗法門它的當機,實在是上智與下愚最容易成就。江居士四十年在般若上用功夫,的確有超越常人的智慧,因為他有智慧,所以才看出淨土宗的殊勝,沒有高度的智慧見不到。文殊菩薩智慧第一,在華嚴會上,文殊菩薩選擇什麼法門?選擇念佛求生淨土,高度的智慧,選擇這個法門。所以他讚歎淨宗,我們看到是一點都不感到奇怪,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,東方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。須菩提,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】

【不也,世尊。】

不也,含有唯唯否否之意,不完全作否定解。

Ø   因為不住,那個心量沒有界限。他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心量沒有界限,沒有界限它的範圍就是虛空法界。所以這個比喻非用虛空不可,唯有虛空法界才能夠相比。佛問:虛空可不可以思量,能不能想像?不也。這個「不也」,不是說不能,不是說不可思量,它的意思就是,不能這樣說法。不是肯定也沒有否定,不能這個說法。

佛說經,隨舉一法,皆賅十方(賅是包含)。蓋佛法皆從無量無邊性海中流出,故重重無盡。

Ø   這就是為什麼不能用虛空比,虛空的確是大,盡虛空遍法界的確是大,但是還不能比,因為真性比虛空還要大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有一個比喻,佛把真如本性比作虛空,把我們現前這個太虛空、十方虛空,比作一片雲彩。諸位想想看,雲彩大還是虛空大?十方虛空在我們真如本性裡面,就像一片雲彩在太空當中一樣。所以虛空也不是真的,它也是緣生之法,也是當體即空

十方非定法,可知一切法均是假名,無有定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

Ø   佛所說的一切法,在《金剛經》後面講到,佛所說的法不能執著,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,決定不能執著它。正是所謂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,也要把它放下,也不能夠放在心裡,何況一些不是佛所說的法,怎麼可以執著?佛所說的法也都是假名,沒有定法可得,無有法可得,所以不可住。譬如佛說的菩提,佛說的涅槃,佛說的佛果,都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

所以我們要曉得什麼叫功夫,真正的功夫,《金剛經》很高明,教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,都不要分別、不要執著。一切事要認真、要好好的去做,盡心盡力把它做得很圓滿,心裡面若無其事,沒有分別執著,這叫做功夫,兩邊不著。當我們有工作的時候,我們就把讀經、念佛放下,好好去做事,事情做完了,佛號又提起來了,這就叫不間斷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