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觀一切眾生是緣生、同體、本寂。

 

想想自己沒有毛病,找不到,看別人的時候都是毛病,看別人的毛病,再回來反省自己,那就容易多了,不看別人,單找自己,找不到!

 

知道自己習氣之重而潛移之,方能修行。修行先除病根,此佛說行於布施之精意也。

 

枝葉上修,從事上修是枝葉上修;從理上修還算是比枝葉強一點,還不是根本;從心性上修,那才是根本。《金剛經》是直截了當教我們從心性上去修。

 

但是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習氣之重,我們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多生多劫這個因緣我們卻都錯過了,我們怎樣錯過了因緣?沒放下!雖然跟著佛學,依舊執著、依舊分別,這就是習氣之重,這是根本的習氣,要在根本上著手。

 

修行先除病根,病根就是在分別、執著。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,布施要放下、要捨。

 

吾人事事依照佛說去行,心中卻一無其事,方是不住法相。心中雖無其事,依舊精進去行,方是不住非法相。

 

《無量壽經》當中,特別是第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這六品經裡面所說的就是五戒十善,佛講得很詳細,事理、因果都說到了,說得好!哪些我們要斷的,哪些我們要修的、要做的,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認真去做,這都是講的事,非常具體。

 

《觀經》上講的三福,是「三世諸佛淨業正因」,淨業就是清淨心。如何能夠在事修上得清淨?還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原理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也就是此地講的「心中雖無其事,依舊精進去行」。

 

          三福:

 

第一福: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

1.          除養父母身之外,養父母之志、養父母之心,這個重要!養父母什麼心?清淨心、歡喜心,讓他一生當中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,生活過得歡歡喜喜。這樣是不是就能盡孝了?沒有。一定要幫助父母,了生死出輪迴,不要再搞生死輪迴,那才行!勸父母念佛求生淨土,父母真的往生極樂世界了,你才算是盡了孝道,孝養父母算是你有了成就,你要是沒有把父母真的送到西方極樂世界,孝養父母沒做到,這是真的。

 

2.          我自己這一生當中,決定要脫離三界,決定要超越輪迴,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如果我自己做不到,不孝!我父母希望我也脫離輪迴,他到西方,你怎麼還在輪迴當中,你這怎麼能算孝?整個佛法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。

 

3.          什麼人把這個孝字做得圓滿?成佛,成佛才做得圓滿。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,父母看起來還有憂慮。你還有一品無明沒斷,還讓父母憂心,你還是不孝!成了佛,父母沒話說了,一點憂慮都沒有了,孝道才做到圓滿。

 

4.          自己做人品德要緊,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了。職業一定要正當,不能夠做傷天害理之事。在家庭當中,一家要和睦。

 

5.          誰來教孝?老師,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是一樣大。父母,小孩小還好,長大就不行,長大你就不能教了,你要對我孝順,說不出口。誰說?老師說,第三者教。老師對學生也不能要求,你是我的學生,你應該尊師重道,這個話也說不出口。誰教?父母教。父母教兒女要尊敬老師、尊師重道,老師教學生要孝順父母,所以那一個小孩是兩方面把他教成的。

 

6.          這個孝字是會意,上面是老,下面是子,合起來的,這個意思就是說明,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的,不能分。上一代還有上一代,過去無始;下一代還有下一代,未來無終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,這是孝的意義。祖先幾百年、幾千年了,你根本認都不認識,你為什麼還要紀念他?這是孝道。這就是要念著是一個整體。古代遠祖我們還念念不忘,還要紀念他,眼前父母哪有不孝順的道理。夫子所謂「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」。孔子是古代的老師,你對他都尊敬紀念,現在教導你的老師,你怎麼會忘掉,不可能的,你會念著老師的恩德,會記住老師的教誨,會認真去做。這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」。從這個基礎上,把我們的心量擴大。孝字就是盡虛空遍法界,心量就擴大了。

 

7.          從這裡面生慈悲心,這個慈悲,佛法裡面講大慈大悲,為什麼?沒有分別、沒有界,知道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。過去無始,未來無終,是一個整體。「慈心不殺」,不殺,舉一條事來說明,慈心是從心上講的、從理上講的,不殺是從事上講的,有理有事。「修十善業」。這是第一福,四句。這是佛法建立的基礎。

 

第二福:受持三皈、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

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。

 

第三福: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

這是再向上提昇的境界。

 

境與心,法與非法,對待之見未忘,尚未能出世間。

 

還有相對的觀念就不能超越世間,因為一切相對來自分別執著《金剛經》的四相也是相對建立的,離開分別執著,相對就沒有了,才是一個整體。法界原本是一真法界;才有分別執著,一真法界就變成了十法界。我們的執著特別重,墮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;十法界分染淨,四聖是清淨法界,六道是污染的法界。

 

故出世法,必須離開分別心。

 

分別的念頭才起,執著這個意念才動,立刻警覺到,念頭馬上轉過來,「阿彌陀佛」,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換掉,給諸位說:這叫真功夫!古德常講: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那個分別執著念頭起來不怕,怕的是你能不能第二念就把它換成阿彌陀佛,只要你真的能換成阿彌陀佛,這叫功夫得力,那就管用了。

 

轉凡夫觀念

 

凡夫觀念:就是一味的分別執著

 

念佛這個方法非常有效,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,把它換過來,觀照就觀照這個,修行就修這個,用功就用這個,就成了。這是《華嚴經》地上菩薩用功的方法,「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」,我們初學的人也能用

 

證性須要無念

 

證性=明心見性=證果=得道=成佛

 

心中若有無念二字,仍是有念。

 

顛倒:有妄念、無正念叫顛倒。

 

無念:無妄念,不是沒有正念。諸佛菩薩有正念、無妄念。

 

覺得你現在無念,你還分別無念,你還執著無念,你還有一念,有一個無念,那還不行。無念這個念頭也沒有,那才叫真無念!

 

什麼叫正念?

 

譬如佛在《觀無量壽經》教給我們三福:「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、慈心不殺、修十善業」,一直到「勸進行者」,這十一句,這是正念。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行於布施,這是正念。如果這裡面再加上分別執著,就變成妄念了,你明不明白?無妄念就是沒有分別念、沒有執著念,不是連孝養父母、奉事師長這個念,利益眾生這個念都沒有了,那還得了嗎?那就變成魔,不是佛了,那還有什麼慈悲?正念跟妄念要清楚,佛縱然是大慈大悲、孝親尊師,利益一切眾生天天在做,從來沒有放鬆過,認真努力在做,但是心裡面乾乾淨淨,決定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,那個念就叫正念。

 

如果做這些事情,有分別、有執著,不叫正念,正是沒錯,跟佛菩薩講的沒錯,裡頭摻雜著妄,分別執著是妄,那就不叫純真。是世間的一個好人,世間的好人,不能出世間,因為有分別、有執著,尚未能出世間。他是三界六道裡面的好人、好事,不能出三界,它裡頭帶著妄,帶著妄就不能叫真。

 

佛法摻雜一點分別執著在裡面,所有的佛法都變成世間法了,一絲毫都摻雜不得。

 

我們心地清淨,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,所有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,哪一法不是佛法?這你就懂得,佛法跟世法的差別在哪裡?一個有執著,一個沒有執著。轉凡夫觀念重要,這一轉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,也就是轉一切法成佛法,這個不可思議。世法、佛法不是在外頭分,在念頭裡頭分。所以,無念的這個分別都沒有,這個執著都沒有。

 

並無念之念亦無

 

清淨心現前,清淨心裡頭智慧現前,才照見一切法。《心經》上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「照見五蘊」是事,「皆空」是理、是體,對於一切法的體、相作用,沒有一樣不清楚。這個能力,不是從外面來的,不是修得的,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面本來有的能力,這個能力現前了、恢復了,如此而已。

 

分別、執著,轉!轉過來。除掉很難,難就是難在習氣太深,所以最妙的方法是轉,大乘所有宗派修學的原則:轉識成智。淨宗之妙,教我們轉,統統轉成阿彌陀佛,這就容易太多了,轉成阿彌陀佛。

 

縱然我們妄想執著還不乾不淨,也不怕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就有辦法了,這是阿彌陀佛、一切諸佛統統幫上忙,為什麼?我們跟佛的障礙沒有了

 

我們今天在六道,習氣煩惱深重,我們求佛求不應,不是佛不慈悲,我們本身有障礙,嚴重的障礙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障礙沒有了;換句話說,隨時隨地都能夠跟十方一切諸佛見面,都能夠接受一切諸佛親自指點。

 

所以念佛第一要緊是轉念頭,起分別執著這個念頭,心一動馬上轉成阿彌陀佛。對於經教的研究隨分,有這個機緣多聽聽,好!,道理愈來愈清楚、明白、更踏實,疑惑漸漸都沒有了,這個好!實在沒有機會聽經教也不怕,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,自自然然會念到心開意解,會念到得定,會念到開悟,因為心一清淨就開悟了,開悟的祕訣就是清淨心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