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】

Ø   『色』是眼根所對的,是耳根所對的,鼻所聞的,用一個『香』字做代表。舌嘗的,用一個『味』做代表。身體所接觸的,包括寒暑,我們感覺得很熱,感覺得很冷,這都是『觸』,都是用這個字來做代表。『法』裡面的意思就更廣泛,包括我們起心動念,也就是念頭涵蓋的範圍。『布施』是放下、是捨。所以這一句裡面,實際上就是說,外面的境界統統要放下

舉色等六塵

Ø   為什麼叫它做塵?這六樣東西能污染我們的清淨心,污染我們的本性,所以把它比喻作塵。

攝盡一切法,塵有眾多義、有染污義。一有沾惹,即為所污。

Ø   沾惹就是執著,分別、執著,一有分別執著就被它染了。如果對六塵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它對於清淨心,對於真如本性,都沒有妨礙。

不住,即不執著。一無所住,方為波羅蜜。

Ø   世尊二十二年講的般若,乃至於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甚至於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,為九界眾生說無量無邊的法門,也不出「無住」兩個字。佛菩薩跟凡夫差別在哪裡?佛菩薩在一切境界當中,他無住!凡夫深重的執著,聲聞那個執著比我們要淺、要薄,菩薩的執著就更微薄,他還是有。我們常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,他不能稱為如來,道理就在此地。一無所住,那就是成佛了

財施即前五塵。

Ø   佛在《華嚴經》第六迴向章裡面,講布施講了差不多將近有七、八十種,講得很詳細。

法施即法塵。皆是緣生之法,當體即空,又何必住。

Ø   如果你心裡面還有念頭,我學佛了,我聽佛的教誨,我每天都在修布施,我有財布施、有法布施,你這個念頭還沒斷,你還沒捨掉,你住相。為什麼不能住相?因為一切法是緣生之法,我們修一切布施也是緣生之法,緣生性空,當體即空,你住就錯了,這是事實的真相。

【須菩提,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】

Ø   《金剛經》上講「不住」這個意思,重複許多遍,這是佛的真實慈悲。我們凡夫,住相執著這個病根深蒂固,決不是幾句話能夠真正提醒我們,真正叫我們覺悟,那是不可能的。老毛病又現前,這才曉得習氣之深,回頭之難!

《華嚴》分「捨」為多種,捨就是布施。最後說究竟捨。須心中些微不著,不落二邊,方為究竟。

應無所住,是不住法相。

Ø   這個地方的「法」是廣義的,包括非法相,非法相也是法,法與非法統統都不能住。

行於布施,是不住非法相。學佛者,六塵固不可住。然若斷滅,即不能度眾生。

Ø   斷滅是空,這一切六塵不要,統統把它空掉了,行不行?不行。在事上講,空掉了就不能度眾生。這就是說六塵的事相是要的,要,不能執著,執著就錯了。

眾生正住六塵境界,故應從此處度之。

Ø   佛菩薩眼見色,但是他見色他不分別、他不執著,與他的清淨心毫無關涉,那他眼根在色塵裡面得度了。耳聽音聲,聽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不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起心、不動念,音聲也不能染污清淨心,耳根在音聲裡面得度了,其餘諸根亦復如是。時時刻刻觀照自己,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,從早到晚起這些作用,看看自己是不是已經得度了。

Ø   真正得度了,清淨心現前,那這六樣東西叫什麼?叫六性。眼見色性,耳聞聲性,乃至於意知法性,禪宗裡面說的明心見性,這就見了性。性在哪裡?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只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六塵都是真如本性的相分。

Ø   夢中境界是虛妄的,整個夢中的境界、虛妄的境界,就是你的心。「全真即妄」,心在哪裡?真心變成了虛妄的境界。「真妄不二」,妄的境就是真心,真心就是虛妄的境界,真妄是一不是二。虛妄境界裡面,我不是他、他不是我,不斷的輾轉在分別、執著,愈分別愈多,愈執著愈嚴重,病根是這樣發生的、這樣發展的。

修行本旨是不住

Ø   不住就是不執著。分別還不要緊,就怕執著,分別的過失淺,執著的過失重,執著有六道輪迴;執著沒有了,單有分別,六道超越了。阿羅漢、菩薩,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所以人家那叫做四聖法界;有分別、有執著是六凡法界。

下手又不能滅境

Ø   不能離開境界,也就是剛才講的,六塵境界不能離開。

如念佛,觀想佛像,色境也。天樂水鳥,聲境也。蓮花香潔,香境也。飯食經行,味境也。但受諸樂,觸境也。憶念彌陀,法境也。

Ø   淨宗的修學,六塵境界全都用上,一樣也沒有把它捨棄,一樣都沒有把它斷滅,樣樣都用上。淨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,其他法門一定要做到不住才能成就,這個成就就是超越六道輪迴。不出輪迴,來生來世頂多還跟現在一樣,淨宗這個方法,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決定超越,所以這個法門,一切諸佛都讚歎。

不住二字須認清,決非斷滅。

Ø   不是捨棄這些境界,就在境界裡面去修行,就在境界裡面去超越,方法就是不執著就超越了。

斷滅即空,亦即非法。布施攝一切法相,亦攝非法相。

Ø   我們講布施、講捨,一切法我們要捨,要不執著;非法也不能夠執著、也要捨,非法是空,法相是有,空有都要捨,兩邊都不執著,兩邊都捨。

修行不得受用,不外二病。

Ø   修行最要緊的清淨心第一你的心清淨,心清淨一定智慧增長,煩惱輕、智慧長,這是受用。煩惱輕、智慧長了,這是說你裡面的,裡面一定會表現在外面,表裡是一致的。外面怎麼樣?你的體質改變了,心清淨了,生理一切的組織恢復到正常,正常就是沒毛病。我們身體常常有病痛,所有一切病痛都是從妄想、分別、執著、煩惱裡面生的,這是病根。真正你修行得受用,心清淨、身體健康、法喜充滿。

Ø   不得受用,不外二病,這是江居士他老人家說的。一、不得扼要,也就是說你修行不如法,你不懂得方法。二、道理不明,理論不清楚。這也就是平常講的,你的修行不如法、不如理,不合理、不合法;如理如法的修行,一定得受用,而且得受用還非常快、非常明顯。

離修說性則空談,離性而修則盲進。

Ø   性是講的理,修是講的事,要用本經世尊的話來說,性就是不住,修就是布施,修在事上講的。「離修」,我不肯在事上做,單單講理論,諸位要曉得,這個理論會落空。「離性而修」,在事相上肯修,不明道理,也就是講著相而修;盲進!盲目在走,雖有進步,他依舊迷惑顛倒,所修的只是有漏的福

發大願行大行,方能入佛門。

Ø   大願、大行是什麼?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,你要明道理,你要得法,樁樁件件都是大願、大行。同修們必須念念都要想著,我們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,事理上都重要。

前云,降伏即發大願。此云,行於布施即行大行。必無所住行於布施,方是大行。

能不執著即大智,行於布施即大悲。悲智願行無不大,方是菩薩摩訶薩。

Ø   小乘人對於世間法不執著了,對於佛法還執著,所以他沒有大智。大乘菩薩不但我執他破了,不執著了,於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了,法執也放下,這叫做大菩薩,大智慧!世尊說《金剛經》的對象就是大菩薩,為大菩薩所說的。那我們現在是什麼人?凡夫。如果我們念頭一轉過來,想學菩薩,依照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原則真的去做,那就恭喜你,你不但是菩薩,你已經是大菩薩,雖然你還沒見性,但是你的的確確走的是大菩薩走的路徑,這個是沒錯的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