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治散亂、昏沉、掉舉

 

散亂:心散亂。

 

昏沉:提不起精神來。昏沉很嚴重,你就不坐,別人都止靜坐在那裡,你到旁邊去拜佛,用這個方法對治昏沉。

 

掉舉:妄念特別多。前面講的觀照的功夫,那個功夫很得力,不要去打妄想,想佛經上一段、或者是一句的教訓,你就觀想這些,能夠把妄念收住。

 

般若,是性體上發生的正智,不同世智辯聰

 

世間聰明智慧辯才不是般若智慧。自性是真心,真心就是清淨心,就是平等心,真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智慧。心恢復到清淨,恢復到平等。清淨、平等起作用,就是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,這兩種智現前,你處事待人接物、辦事就是成所作智,內心裡面就是大圓鏡智,就這麼一樁事情。

 

「清淨、平等、覺」這三樣是一而三、三而一,一個得到了,三個都得到,所以我們淨宗法門修行的重點,這三個裡面著重在清淨心

 

對治愚痴,能破無明毒害

 

慧開了,愚癡就沒有了。六波羅蜜裡頭,唯有般若波羅蜜能破無明,換句話說,就是能證法身

 

實行一切法之功夫,能不著相,即是般若。佛法最重定、慧。

 

本經世尊就是教導我們要開般若智慧,不但要開般若智慧,而且要開最殊勝的金剛般若智慧。要從哪個地方去開?從哪裡去做?

 

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=「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

 

不修一切法,如何能度眾生。

 

度眾生先度自己,自己是眾生我們這一個人,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的,這叫眾生。自己這個是眾生,這一個眾生度了,才能度別的眾生;這一個眾生都度不了,要度別的眾生,沒有這個道理,怎麼講也講不通的。哪有迷人會度悟人的,哪有這種道理!不可能的事情。

 

佛教團體裡面,佛門的團體,稱住眾,不稱住人。這個道場裡面住多少眾住多少眾緣和合現的假相,而不說住多少人;說住多少人,增長我執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增長這個。這就是字字句句提起你觀照的功夫,讓你在境界裡頭不至於迷惑。

 

修一切法而著相者,亦不能度眾生。

 

眾生怎樣得度?破四相、破四見。《金剛經》前面講得很好,「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。即非菩薩就是沒得度,還是凡夫。凡夫跟菩薩的差別,凡夫著相,菩薩不著相,差別就在這裡。

 

我們修一切法還著相,那個不是修佛法,是修世間有漏的善法,是修世間有漏的福報。

 

菩薩的修行在持戒修六度萬行裡面鍊不著相,在這裡面鍛鍊不分別、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執著。這是真正般若,與清淨心相應,永遠保持著清淨心,不為外境所轉,外面境界樣樣都做,沒有一樣他離開的,樣樣都做,在做的當中保持著清淨心

 

修一切法,究竟從何修起,則先行布施。布施為四攝法之首。

 

修行從哪裡修起?從布施修起。布施是放下、是捨,真幹才行。捨要緊,不捨不行,不捨是煩惱!你心裡有了東西,有牽掛、有憂慮、有煩惱,統統把它捨得乾乾淨淨,那多自在,多痛快!不捨的人不知道!這個舒服痛快,你們想都想不到,一定要真正去做。

 

我們學佛成敗的關鍵,的確是在與自己有緣的善知識,我們常講老師老師要跟自己有緣。實在講世出世間法,離不開緣字,緣太重要了,與自己有緣的善知識,你肯聽他的話;沒有緣的善知識,雖然講同樣的話,不聽、不接受!

 

四攝法

 

四攝法:佛攝受眾生四個方法,指布施愛語利行同事

 

布施:我們今天說法緣殊勝,法緣從哪裡來的?結緣!不結緣,你的法緣怎麼來?結緣用什麼東西結緣?布施。

 

愛語:愛語出自於真誠心真正愛護一切眾生,所有一切語言,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,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真實愛護一切眾生。佛在經典裡面所有的言語,都是愛語。

 

利行一切所做,對於眾生、對於社會決定是有利益的,決定沒有害處的,眾生才願意接近你,才願意聽你的。

 

同事你喜歡什麼,他可以跟你一樣,度你你就很歡喜、很容易。同事必得要法身大士,沒有證得法身,同事這一條不能學,法身大士行,他的定功夠了,智慧也夠了。沒有定力的時候,這些人喜歡五欲六塵,你跟他去了,被他度跑了,麻煩就大了。

 

布施即一切佛法。佛法自始至終,不外一捨字。布施即捨,即放下。推廣之,持戒捨貪瞋痴,忍辱捨瞋恚,精進捨懈怠、昏沉、掉舉,禪定捨散亂、昏沉,般若捨二邊及我法二執。

 

從初發心到成佛,修什麼?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。放下之後,再放下,再放下,到什麼都沒有了,放下也放下,那就成佛了。

 

我統統都捨掉,我明天怎麼生活?我的錢財統統捨掉了,那明天我活不了!你說他放下沒有?沒放下。為什麼沒放下?錢財放下了,身沒放下。生死放下了,那就沒生死,那多痛快!還要把生死牢牢的抓住,放不下;身外之物放下了,身放不下,那怎麼行?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
 

你命裡面有多少財,你統統捨光,捨不光的。你這裡捨了,它過幾天自然就來了,命裡有的,而且怎麼樣?愈捨愈多。可是你要記住,愈多要愈捨,你不能說多了就不捨,不捨就完了,就要得病,不捨就會得病。愈多愈捨,是愈捨愈多。

 

你怕什麼?一般人讀了,曉得這個道理,不敢做,就是恐懼,怕自己生活過不下去,就害怕這個,這是錯誤觀念,大錯特錯。不但障礙你一生幸福,你真的念佛想求生淨土都不可能!徹底放下,放下之後,你才曉得自在,你才曉得一樣都不缺乏。

 

 

幫助人幫什麼?這一點一定要曉得,要幫他開智慧,因為智慧開了,所有一切問題都解決了。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要幫助他明瞭因果的道理,幫助他知道佛法的好處,教他如何修學正法,怎樣破迷開悟。人知道自己的命運,知道因果報應,起心動念不敢存壞心,不敢有妄念,心好他的言語造作自然就收斂,這才是好人。經上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先要把他提升到這個標準,然後才能接受佛法。

 

捨我執即證阿羅漢

 

只要執著我,你就有三界輪迴,就有六道輪迴。所以,你要不想再搞六道輪迴,「我」捨掉就沒事了,六道就沒有了,超越六道。

 

生死六道沒有了,是不是這個身馬上就沒有了?不一定,身雖還在這個世間,沒有生死了、沒有輪迴了,因為你把我捨掉了。前面講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,真捨掉了,這個身體在這個世間快樂!快樂無比!在這世間時間的長短,隨緣!隨什麼緣?眾生還需要這個身體,多住幾天;佛菩薩需要這個身體,多住幾天。多住幾天幹什麼?弘法利生,給眾生做一個了生死、出三界的好樣子,如此而已!若是自己,毫無理由再多住一天,沒有理由了,完全是為眾生、為佛法,這叫隨緣,不是攀緣

 

捨法執即為菩薩

 

不但世間法不執著,佛法也不執著,那你就是菩薩。

 

捨娑婆即生極樂淨土

 

真的捨得乾乾淨淨。日用尋常之中,一切隨緣,縱然是自行化他,也是水月道場,夢中佛事。這樣才真正做到絲毫牽掛都沒有,這才能生淨土,才能夠親近阿彌陀佛。「並捨亦捨」,捨到最後沒有了,連捨也捨掉了,沒得捨了,那就成佛了,圓滿菩提。

 

由此可知,只要一面行去,一面不放在心裡,即兩邊不著矣。

 

一面行去,行什麼?像釋迦牟尼佛表現的,早晨起來穿衣服、托缽、吃飯,這是行!我們早晨起來穿衣服,這都是行。在家裡面做家事,上班的時候你去做工,樣樣都在行,這就叫一面行去。

 

我們是天天這樣行,佛菩薩天天也是這麼行,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?佛菩薩不放在心裡,心裡面乾乾淨淨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之中,境是物質環境,緣是人事環境,學一個不起心、不動念。

 

跟大家應酬的時候,學隨緣不攀緣,隨緣就是自己不起心、不動念,我這個形相隨緣,心裡頭如如不動,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這叫學佛

 

你能夠像佛菩薩一樣心地清淨,一絲毫不沾染,你無論辦什麼事,「必然公而無私,國而忘家。」這就是在社會上第一等人物,也是我們前面一再講的,給社會、給大眾做一個好樣子,我們所作所為都是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、利益國家的,為什麼?沒有私心、沒有我,沒有貪瞋痴了。

 

可知布施一法,包括一切。

 

看破是般若,放下就是布施。

 

般若是智慧,智慧開了看破了,看破當然放下了,看破沒有不肯放下的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