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戒為學佛之基始,有止、作二類。止持即諸惡莫作,作持即眾善奉行。戒殺多治瞋,戒盜多治貪,戒淫多治貪、痴,戒妄語亦多治貪、痴,戒酒則治貪、瞋、痴三毒是也。最初持戒,重在事實不犯。若為菩薩,則動念即犯。

Ø   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布施有三類,前面說過,持戒是屬於無畏布施。而持戒是學佛的基礎今人學佛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人?實在就是現代人對於戒律疏忽了。本經世尊發起,是從持戒發起的,著衣持缽、入舍衛大城乞食都是持戒。這就是告訴我們,如果不從戒行上認真去做,佛法再好的理論也都落空了。

Ø   章嘉大師說戒律,他用一個比喻說:譬如我們從台北到高雄坐火車,坐火車先要買火車票,持戒就像你手上拿著這一張車票,你拿著車票才能上車,中途還要拿著,車上還要查票的,決定不能丟掉,到站之後還要收回;戒律就像這樣的,自始至終。世尊都說過,因戒生定,因定開慧。我們要求的是定慧,戒行是定慧的基礎,沒有這個基礎,定慧決定不能成就的

Ø   戒律有止、作兩種方式:「止」是禁止,決定不能做的,做了就破戒;第二種是「作持」,你一定要做,你不做就犯戒;有止、作二持。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五條戒超越時空,三千年以前這樣做正確的,三千年以後的今天還是不能改變,這叫根本大戒。

Ø   戒殺,佛為什麼制定這條戒?《沙彌律儀增註》寫得很詳細。它的重點是對治瞋恚,培養慈悲心,目的在此地。戒盜是對治慳貪,特別對治貪欲。戒淫,裡面有貪又有愚痴,是對治這個。戒妄語,妄語也是有貪、瞋。戒酒,那是貪瞋痴三毒統統都有。換句話說,佛這五條根本戒就是五帖藥,治我們三毒煩惱的。

Ø   底下一條是忍辱,這也是世尊在《金剛經》裡面特別強調的。六度,實在講其他的,佛都說得很少,布施、忍辱這兩條說得最多。由此可知,忍辱重要!

忍辱,是安忍、順受之意。安心順受也。

Ø   這是很難做到的,可是非要做不可,諸位想想,我們修行關鍵是在定、是在禪定,我們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亂,什麼事情不能忍,你還想得定?得不到!所以忍是定的預備功夫必須能忍,他才會得定,他才能得一心不亂;換句話說,我們要想得一心,要想得定開慧,那就非修忍辱不可,本來這個忍是安忍的意思,翻經的法師把它翻成忍辱,這裡面有特別的意思。中國古時候的念書人對於辱是決定不能忍受的,看得很嚴重,殺頭都不在乎,侮辱不可以的。翻經的法師看到中國人這麼執著,忍辱,辱都能忍,那就沒話說,那一切都能忍,把這個看得這麼重,所以特別翻成忍辱。

辱而能忍,則無事不能忍。若聞佛法,遵照實行,不懷疑、不夾雜,為法忍。

Ø   安忍、順受範圍非常廣大,在日常生活當中,大概最難忍的是人事環境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忍耐。忍下面一定有個讓,要忍讓,要能夠保持著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,我們修持的功夫,才天天有進步,不至於退轉。其次物質環境,還有自然的災害,都要能夠忍受。在這個環境裡面,無論是順境、逆境,要真正能夠不為境界所轉,你的忍辱有了功夫。

Ø   所以聞佛法要遵照實行,前面說過佛法要行不要住,一種人是把道理都搞清楚了,都搞明白了,他不懷疑了,死心塌地去照做;另外一種人是福德大的人,他雖然理論不通,他也不想研究,但是他就肯老實做,這個人福德不可思議。《彌陀經》上講:「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」。疑問多的都是不老實,老實人就是善根、福德厚,他沒有疑問,他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,沒有疑問。

Ø   我們在《華嚴經》上所看到的,五十三位法身大士,他們示現的都是學一門,正如同中國古代這些大德們,一生當中只弘揚一、二部經,這不是謙虛,這是事實。只有這樣,功夫才真正得力,他心定、他心淨,清淨心就生智慧。智慧現前,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不通達的。他這個一門深入,要一直到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。

Ø   《楞嚴經》,大勢至菩薩說得最清楚、最明白,「我與五十二同倫」,這句話告訴我們今天講志同道合的五十二個人,都是一門深入,五十二個人是指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、等覺、妙覺。專修淨土、一門深入,大勢至菩薩代表的,這的確是無比的智慧。一門深入的智慧比廣學多聞的文殊師利菩薩高,高明很多!文殊菩薩到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,還是要向大勢至菩薩看齊。

Ø   夾雜是嚴重的障礙,我們今天修持很難成就,就是心裡夾雜。你的功夫不純,你很難得清淨心。學佛目的在哪裡?目的就是要得清淨心,搞那麼多,得清淨心就難了,一樣就容易。所以你從一門上,你清淨心得到了,所有一切諸佛菩薩都歡喜,沒有一個不歡喜,你成就了!大家都祝福你。

又如「生本無生」之理。吾人能明瞭,能實行,為無生法忍。對治瞋恚。

Ø   對治極微細的瞋恚。證得無生法忍,那就是法身大士,所以那個瞋恚極其微細,不但我們沒有法子發現,即使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也看不出他還有瞋恚,所以這是極其微細的。

精進,精有精細、精密二義。

Ø   「進步而不盲從,是精細。」小心謹慎,對於自己的修學很慎重的去思惟、去選擇,絕不盲從,他的路子就純正,不會墮落在邪見,這個很重要。「進步而不躐等,是精密」,循序漸進;換句話說,守規矩,依照次第去修學,不貪圖快速,這是精密的意思。

精進對治懈怠

Ø   懈怠是我們無始劫來的大煩惱,世出世間法,一般人之所以不能成就,都是懈怠懶惰障礙了。精是純而不雜,也就是前面講的一門深入,這樣進步不但快速而且穩當。

禪定是寄心一處,久後得定,得定即稱三昧。

Ø   禪定的修法,起初把心安在一處,時間久了就得定,得到定就叫三昧,三昧是梵語,中國意思叫正定,也叫正受,正常的享受。凡夫的享受,佛在經上講五類:苦、樂、憂、喜、捨。心有憂喜兩種享受,身有苦樂兩種享受,不苦不樂、無憂無喜叫做捨。統統都放下了,捨。但是它時間太短了,它不能永遠保持,永遠保持就叫定。我們捨的時間很短暫,一遇到境界,苦樂憂喜又現前。由此可知,寄心一處是很高明的方法。心安住在一處,久了就得定。很多,有用參禪的方法,有用念佛的方法,有用持咒的方法,有用讀經的方法。讀經、讀一部經,才能得定!每天都讀,不要去換第二本。

Ø   法達禪師讀《法華經》,他《法華經》讀了三千多遍。三千多遍就是十年,,他心定了,相當的定功。所以到六祖會下,六祖幾句話一說,他就開悟了。真正高明的善知識,看到你定到相當程度,幾句話給你一個啟示,你就恍然大悟,明心見性!

Ø   教下也不例外,一部經上下功夫。念的時候要注意,要用真誠心去念、清淨心去念、恭敬心去念,要極其恭敬,你才能得定。經裡面有很多意思,可不可以想一想?不能想,一想把你的定又破壞掉了。不要去想經義,就是一直去念,給諸位說,不僅是修定,這裡頭有戒還有慧,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專心去讀,這就是修定。念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沒有念錯字,沒有念漏字,沒有念錯行,那是慧。

Ø   《無量壽經》這個分量恰到好處,這部經如果你念熟,念一遍大概半個小時,半個小時不長也不短,一個人的心能定下來半個小時很難得!讀經的方法一定要懂,就是決定不要去想經裡的意思,想經裡面的教訓,你讀完了以後再去想,那個可以,想想經上怎麼講的,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應當怎麼做,那個行。讀經的時候我是修定,讀完之後,我要把佛的教訓在我這一天生活當中去用上,這個可以想。這叫寄心一處,久後就得定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