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緣聚合,當體皆空。

 

「無有自性」就是「沒有自體」,所有一切法都是因緣聚合而生起的,是種種條件聚合而現的現象,所以「當體皆空」。當體皆空就生清淨、平等心。

 

又眾生同體

 

眾生同體:一切眾生不是外人,是自己心性所變之物。

 

因為同體,慈悲心就生出來了,大慈悲心是從這裡生的,從同體上生大慈悲心。

 

常常這樣觀照,我執、法執自然化掉,這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。淨宗的「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」正是實踐這個原理。

 

一切眾生,無不有欲、色、識。

 

欲:欲望,感情;欲裡面也講煩惱,貪瞋痴慢這都是欲。

 

色;身體。

 

識;分別心、執著心。

 

「欲、色、識」這三個字就代表眾生。

 

此三者若不轉移,則永遠輪迴三界六道。

 

轉移:不講斷,為什麼?它是從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,斷不掉,不能斷,它要是斷了,那真如本性也斷掉了,也沒有了。

 

轉變:貪瞋痴轉成戒定慧,把轉成圓滿報身,轉變成真如本性。

 

如果不能轉,那就永遠在輪迴裡面受苦受難。輪迴就是「欲、色、識」變現出來的,六道就是欲、色、識在那加減乘除的變化:一念善心,貪圖好境界,三善道;一念惡心,造作惡業,就墮三惡道。

 

六道輪迴不是佛最先說的,婆羅門教,印度的數論派、瑜伽派,他們比佛教都早,他們都說得很清楚,但是他們沒有解決的方法。一直到佛出現於世,才把六道輪迴來龍去脈,跟我們說清楚了;以及怎樣才能夠超越六道輪迴,就是叫我們轉移。

 

而轉移之最善巧,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。

 

淨土法門三根普被,萬人修萬人去,所以說善巧之極。

 

如果我們對於其他的大小乘佛法,有濃厚的興趣,又非常的喜愛,你要覺悟: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去研究、去探討,我們的壽命有限,時間太短,沒有善知識,沒有良好的設備,我們這一生當中要想研究個究竟,那是很難的事情。而往生西方極樂的人則完全相反,他們壽命無量,時間充足,同參道友都是諸上善人、等覺菩薩,老師甚至是阿彌陀佛,又可以時時禮敬供養十方諸佛,聽經聞法,福慧雙修到圓滿。所以,一切菩薩沒有一個不願意往生西方淨土。

 

化除我見,即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。

 

第七識:執著。

 

平等性智:從平等心裡面生起來的智慧。

 

這是說轉移的效果:一切都不執著了,平等性智現前。

 

不起分別,即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。

 

「不執著」生「平等性智」,「不分別」生「妙觀察智」,四智之中這兩條是因地上轉。這兩個一轉,八識跟前五識連帶就轉了,所以真正用功就在這上面。不分別、不執著。如果你真在這上用功,那你是真會用功,你是修大行!

 

此二既轉,則五、八亦隨轉。

 

第六識(分別)轉為「妙觀察智」,第七識(執著)轉為「平等性智」之後,前五識轉成「成所作智」。第八識轉變成「大圓鏡智」,這就是轉八識成四智。

 

大圓鏡智:像大圓鏡照虛空法界,無所不知、無所不能。

 

成所作智:成就你所做的智慧,不會生煩惱。這是每天生活,穿衣吃飯,對人對事都可以很圓滿的智慧。

 

修行要在轉識成智

 

不能轉識成智,縱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也只有凡聖同居土,證果要三、四劫。如果你轉識成智,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,經上講的一去就華開見佛,這才是一生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,這才叫真正不可思議。

 

真正會修行,要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:放下分別、執著,提起正念就是這一句佛號,馬上就轉識成智了。

 

放不下是因為沒看破,《金剛經》是開智慧教你看破,念佛教你放下,只取西方極樂世界,其他統統都不要了。

 

佛法看似廣大無邊,實則親切有味

 

你要是能夠體會到親切有味,就欲罷不能!可是這個地方又怕你又貪著佛法,那就又糟糕了,又壞了。其他的不分別了,分別佛法;其他的不執著了,又執著佛法。這就是《金剛經》後半部,怕的是前半部明白了,什麼都不執著,執著佛法,所以後半部講三心不可得,能執著的心也沒有。能執著的、所執著的都沒有,真正叫究竟圓滿。

 

底下第十二段,明不住相即是正住。

 

經【復次,須菩提。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】

 

真正的無住,是在行上證得的。不做就落空了,要積極去做。

 

布施賅一切法,佛法要行不要住。應當無所住而行一切法。

 

一、       布施分成三種:

 

布施裡面有三大類: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布施就是放下、就是捨,你要能捨;也就是說,說老實話,布施就是沒有執著雖然布施,不著布施之相,能捨!

 

財布施:財裡面有內財、有外財。外財是我們身外之物,內財是身體,出力幫忙是內財布施,你幫忙策劃在用頭腦,也是內財布施。

 

法布施:凡是屬於智慧、技能的,都是屬於法,不一定指的是佛法所有一切世間法都包括在其中

 

無畏布施:保障一切眾生安全。國家保障老百姓生命財產的安全,這國家對國民無畏布施。

 

二、布施包含六波羅蜜:

 

佛把無量的行法,歸納為六大類,叫六度、六波羅蜜。雖然說六大類,實在講一個布施全都包括了。《金剛經》上布施說得多,不是偏重在布施上,是用它來代表一切法。

 

持戒、忍辱---無畏布施。無畏佈施是叫別人心理得到安全感,沒有恐怖:

EX1.對一個持不偷盜戒的人,我就不用怕在他面前錢財露白。持戒叫人心理得安全感,所以持戒是無畏布施。

EX2. 說話不小心得罪人,忍辱波羅蜜的人他聽了不會報復、不會介意,他忍辱!這叫人得安全感,所以忍辱屬於無畏布施。

 

精進、禪定、般若---法布施

 

三、一切法要行不要住:

 

就在你自己本分之中,做出一個好樣子來,這個好樣子是與徹底覺悟相應,這叫做學佛。換句話說,要做出來(行)。如果我們表現的,還是分別、還是妄想、還是執著(住),你就是把大乘經說得天花亂墜,也與佛法不相干,不是佛法,這我們要懂得。

 

前發大願,此起大行。

 

大願:「令一切眾生,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」。

 

發了大願,度眾生的方法就是轉識成智,就是起大行。換句話說,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當中,離一切分別、執著,現起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。離開分別、執著就大,為什麼?與心性、與如來果地上的四智菩提相應,叫大行。

 

凡夫分別執著,穿衣天天挑剔款式、配色;吃飯挑口味,今天吃什麼,明天吃什麼,幹什麼都不清淨,心裡面是貪瞋痴慢,你說你怎麼能離開六道輪迴?你怎麼不可憐?你怎麼不苦?讀了《金剛經》知道怎麼過好日子,這個真的是非常現實。

 

願與行不能相離,有願必有行,有行必有願。

 

有願沒有行,願會落空;有行沒有願,凡夫行,增長貪瞋痴慢搞六道輪迴。

 

菩薩行六度,不外戒、定、慧三學,對治貪、瞋、痴三毒病根。

 

戒學對治貪病,用定學對治瞋恚的病,用般若智慧對治愚痴的病,這就是佛法。凡夫認為貪瞋痴好像是很正常的,不知道這是輪迴生死的病根。

 

布施有財、法、無畏三類,這剛才說過。是對治無始根本的慳貪毒害。

 

財、法、無畏這三種布施,就是對治貪瞋痴的良藥。財施對治貪。法布施對治貪瞋痴的東西都有,無畏布施是對治瞋恚的。三種施裡面,法布施最廣,法布施的力量最深。因此,佛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「一切供養當中,法供養為最」。而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,「一切布施當中,法布施為最」。大千世界無量七寶布施,比不上為人演說四句偈的福報大,四句偈是法布施,法布施功德不是財布施能夠比較的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