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即思惟,照有二,照住照見。照住,由思惟而來。心寄一處,即照住,此時許多妄念,暫時停止。本有光明,自然發露,此即智慧。照見,指工夫修成,如《心經》之照見五蘊皆空是也。觀照須觀吾人之心性,所謂消歸自性。

Ø   觀就是思惟,有些經論乃至於祖師大德註疏當中,用思惟修,用這個名詞,可知,他還是用心意識。古時候,交光大師註解《楞嚴經》,主張捨識用根

Ø   天台智者大師在《法華經》悟出一個修行的方法:止觀,三止三觀,這三止三觀是智者大師發明的。在當時有印度這些高僧大德到中國來,看到大師三止三觀的修法,非常讚歎,就說跟《楞嚴經》上所講的一樣,我們中國人才曉得,佛經裡頭有一部《楞嚴經》。

Ø   這是到唐武則天時,印度般剌密帝法師把這部經偷渡到中國來,他頭一次帶的時候,被海關查出來,不但書沒收,人也不准出國。過了沒多久,他把《楞嚴經》寫成很小的字,寫完之後捲藏起來,把手臂剖開,藏在裡面,然後再縫起來,等傷口長好了,坐船到中國來的,在廣州登陸。到了中國之後,又要把手臂剖開,把經取出來,《楞嚴經》是這樣偷渡出來的。這個經來到中國,沒有一個不歡喜,趕緊翻譯。翻出來之後,法師立刻就回國,接受法律的制裁。

Ø   因此,古代大德們註解《楞嚴經》,就用智者大師的「三止三觀」,來解釋《楞嚴經》上的奢摩他、三摩地、禪那,解釋這三個名詞。交光大師認為不妥當,因為《楞嚴》上講的奢摩他,不是用的心意識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,還是用心意識,差別在此地。所以,他老人家主張「捨識用根」,符合《楞嚴經》裡面的宗旨,這是新的解釋,《楞嚴經》有新舊兩種解釋。舊的解釋依據天台大師的三止三觀;新的解釋依照交光法師的捨識用根,完全用根中之性。交光大師那個水準太高,的確是相當不容易,這我們知道他說的是對的。觀照,用天台家的教義,我們都行;這個地方還是就天台大師他所說的,我們依舊用心意識,前面講要用得正,不要用邪了,這個就行。

Ø   「照」有兩種,有照住、照見「照住」就是得定,我們講禪定。禪定是佛門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無論是任何一個法門,禪定是修行的樞紐。凡是學佛的人,統統都是修禪定,離開禪定,那就不是學佛,就不是佛法的修行。可是我們名字用得不一樣,譬如淨土宗講:修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禪定。我們講的名字不一樣,意思是一樣的。「照見」是見性了,用觀照、照住的功夫,達到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得禪定不能解決問題,要見性才能解決問題,見性能夠破無明,當然出三界證得法身。

Ø   修行實際的功夫裡面來說,照住就很難,得定尚且這麼難,照見就太渺茫了。依禪定裡面最低的初禪,功夫到什麼程度?五欲六塵的念頭完全沒有了,沒有了不是斷了,是他定功伏住,財色名食睡、色聲香味觸法這個東西,不會動念頭,這才能夠生初禪天。不是你打坐可以能夠坐幾個鐘點,甚至於你可以坐上幾天,坐上兩、三個星期你才出定,出了定,你還有這個我喜歡的,那個我討厭的,給諸位說,初禪沒分,沒資格。你那種禪定,叫做未到定。但是有這麼一點點禪定,要是能夠持戒修福,他在欲界天的地位很高。完全是修福,沒有一點定的功夫,靠福報只能夠生欲界的四王天、忉利天,我們常常都是講忉利天。剛才講了,那個未到定,行,可以幫助他到夜摩天、到兜率天、到化樂天、到他化自在天,這就是他的定功一層比一層深,但是都沒到家。連初禪都這麼難,明心見性談何容易。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很多,想來想去沒有法子,還是念佛求生淨土吧!帶業往生。

Ø   「照住,由思惟而來。」,這個思惟是如理如法的思惟。譬如古時候禪宗的大德,教人參話頭,每個老師出的題目都不一樣,大家一般都知道的,參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的。它的目的是教你念頭集中在一個地方,你別的妄念就沒有了。一有念頭,你就提起這個念頭,你就想這個念頭;沒有答案,所以你也不要胡思亂想。諸位想想看,跟念佛有什麼兩樣?他想的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我們想的是南無阿彌陀佛,不是一個道理嗎?參禪是完全靠自己,不依賴別人的。所以他是用思惟,要心寄一處。那個話頭沒有意思,就是教你把心安在一個地方,安久了這就定了安久了,其他一切妄念都沒有了,這樣就得定跟念佛的原理原則是相同的。

Ø   「此時許多妄念,暫時停止。」諸位要記住,它是暫時停止,停多久?看你定功的淺深。我們常講四禪八定,實在講八定裡面包括四禪,四禪不包括八定。八定就是色界天的四禪定,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合起來是八定。最深的是無色界天裡面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。佛告訴我們,這個定力能夠持續八萬大劫,也就是說八萬大劫之內,你的妄想不會起現行。但是八萬大劫要比無量劫,那還是個小數字,八萬大劫過了以後,他那個念頭又起來,心又動了,心一動就往下墮落,他不會往上升,他就往下墮落了。如果要出去,那個定功繼續不斷再修,修到第九定,出去了。第九定是誰?阿羅漢證得的。你是修成第九定,你就是阿羅漢,出了三界,不會再掉下來。

Ø   本有光明,自然發露,此即智慧。」會用功的人,慧幫助定,定再幫助慧,定跟慧相輔相成,這個修學方法就正確,裡面加一點煩惱就壞了,這煩惱是什麼?有點智慧、神通,得定一定有這個能力,就搞名聞利養,欺騙眾生,貪圖五欲六塵的享受,最後墮落決定墮三惡道。純正的標準,《金剛經》是最好的標準,他不會離開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這些原理原則,那就不會走偏差了。

Ø   照見,指功夫修成。」功夫成功了,沒圓滿,這個成功是他證得三不退了;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這叫成功。《心經》上,觀世音菩薩所說的,「照見五蘊皆空」。五蘊就是代表世間所有一切萬法,這個世間一切法都是五蘊和合而生起的。照見五蘊皆空,也就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明白了,徹底的了解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萬法皆空。

Ø   佛在經論裡面跟我們講十八種空、二十種空。所以空不是無,這就難懂了。空跟有是一樁事情。有人分開來講,相是有的、體是空的,這是方便說,沒說到究竟圓滿處,圓滿處是:有就是空、空就是有;相也是空,體也是有

Ø   觀照須觀吾人心性」,須是必須,「所謂消歸自性」,這樣才得受用。心性是什麼?真心,心性就是真心、本性,要觀這個,你才會有受用。為什麼?這是根源。你把這個問題找到,整個問題都解決了。《金剛經》任何一句經文,都可以把它拿來觀照,都可以觀照自己的心性。時時刻刻把這個心拉平,這叫功夫保持你的清淨、平等,不要被外頭境界所動,因為曉得一切相是虛妄的,這就不必計較了,不用分別了,心自然就平靜下來。

Ø   讀誦受持大乘經典。受持即觀照也。】教下每個宗派修行的方法,沒有離開觀照。讀誦是預備修學的階段,先要把經讀熟。不讀熟,從哪裡觀照起?

Ø   受持是真正明達其義,依教修行,真正做到。四句就是一首偈,只要兩句、四句常常在心裡,把你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統統換掉,它就管用,這叫受持。我們必須要曉得,受持就是此地講的觀照。

Ø   眾生之大病根,即是心量狹小。】古人說得很好,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喊破喉嚨也枉然,去不了!什麼原因?心量太小。西方世界佛菩薩諸上善人,心量都是那麼大,你這個小心量跑到那裡去,天天跟人家鬥爭,你跟人怎麼相處?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的心量要像阿彌陀佛一樣,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這才行!

Ø   我們定的課誦本,早晨念四十八願,《無量壽經》的第六品,目的何在?希望我們的心、我們的願,跟阿彌陀佛一樣。四十八願是我的本願,依照阿彌陀佛的本願,把我的本願給引出來,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。晚課念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,這一段經文,持戒念佛,這一段經文裡面,內容就是五戒十善。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,如何生活、如何辦事、如何處事待人接物,給我們很具體的原則,只要能遵守,那就是佛菩薩的行持。「因狹小,即執我」,我執堅固,輪迴就出不去。「故佛教人將此心放大」,你把你的心放大。

Ø   潛移默化,大而化之,即是除我見、去煩惱之妙法。】確實是如此,心要大、量要大,我們俗話也常說,量大福大。縱然有福他也很苦,這世間人不少,發大財、億萬財富的,一天到晚勞碌得不得了,我們看到那個日子過得好可憐,煩惱多、憂慮多、患得患失多。他還怎麼樣?還省吃儉用。億萬財產,還省吃儉用,一生到最後不曉得給誰!這是我們常說:有福報,沒有享福的命。還有一些有享福的命,沒福,哪些人?就是那些大富長者家裡的佣人。特別是他們的別墅都很多,自己一年難得去住一次,很漂亮的房子,請幾個佣人在那裡,請他們在享福,每個月還要給他工錢,供他吃供他住,還要給錢給他,請他在那裡享福。那個人很有福報,他的主人沒有福報,一年難得到別墅住兩天渡個假。所以諸位冷眼去觀察,你就曉得,那個主人真可憐,他們才是真正有福!世間人這種顛倒,佛法裡面常講「迷惑顛倒」,還真不少,迷惑顛倒的人真多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