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此正念,冥熏法界,廣度含靈。

 

自己有業障,眾生也有業障,普度談何容易!雖然事上做不到,不能沒有心。果然心願跟佛一樣,諸佛本願威神冥冥當中加持,俗話講,得佛菩薩保佑。普願法界眾生,同生極樂,這個心願不可思議。

 

經【何以故?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。】

 

佛教我們學他,要我們發大心,一切眾生之類,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為什麼,為什麼要這樣做?這一段正式解釋出來,因為菩薩如果有四相那就錯了。

 

執我分別,乃凡夫通病,豈是菩薩。

 

凡夫用的是前五識、第六意識、末那識、阿賴耶識。佛菩薩所用的是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,四智菩提。現在《金剛經》上教給我們理論、方法,要把情識再轉變成智慧。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工作事業,這些都不礙修行,都是菩薩修行的大好境緣,就在這個境緣當中,歷事鍊心,轉識成智,那就成功了。

 

我相因我見生,我見因我相顯。一表一裡,從來不離。破我相即是破我見。

 

《金剛經》前半部講四相,後半部講四見,所以後半部的意思比前半部深。相是從見來的,是表裡關係,一破就都破了。

 

四相即是一個我相

 

四相的根就是我相,其他三相是從我相生出來的。四相涵蓋了整個宇宙的一切現象。

 

發心為一切眾生,就是降伏我相。

 

佛法講的善惡標準就是立在我執上。「我」這個念頭就是六道輪迴的根本,只要有這個念頭,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。起心動念是個「我」,你就增長我執,我執還是牢牢的抓住,愈抓愈緊,你怎麼出得了三界?這是惡。

 

不想我怎麼辦?想眾生。我一吃飯,想到眾生有沒有飯吃;我一穿衣,想到眾生有沒有衣穿。時時刻刻、點點滴滴想眾生,這個樣子我執慢慢就淡了、就化掉了,這是善。發心為一切眾生,就是降伏我相,就是把我擴大,大而化之,用這個方法。

 

皆度之成佛,即降伏人相。

 

我要幫助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個個都成佛,人相就沒有了;都變成佛,人相就沒有了。

 

心中不起如何能度盡之念,即降伏壽者相。

 

我度眾生,我要到哪一年、哪一月才度得完?這個念頭就是壽者相。過去已經過去了,縱有好事已經過去了,想它也沒用處了。縱然有惡事,也不要後悔,都過去了,都沒有了。未來還沒有來,你在想,那是打妄想,空想了!過去、未來都不想,認真做現在的,這就對了,這樣子壽者相就沒有了。

 

實無眾生得滅度者,即降伏眾生相。

 

「眾生」是一切萬法,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,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。

 

四相的形成 ,第一個是「我」,有我;與我相對的是「人」;與人相對的是一切萬法(眾生) ;這些現象相續不斷,叫壽者相。我相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的根源。

 

發無上心者,要行菩薩行,普賢行。一切佛法,說到修持上,總不外觀照。

 

觀照的條件是要大心、要大行,一定要發無上心度一切眾生成佛;在淨宗裡面,要度一切眾生同生淨土,生淨土就是成佛。

 

在此地特別提醒你,要修普賢菩薩行,普賢菩薩的行,才叫究竟圓滿的大行。清淨心、平等心修菩薩行,那個就是普賢行。不但有情眾生都是諸佛,無情眾生也是諸佛,無情是桌椅板凳,擺在你面前的,它也是諸佛,你對它也像對佛一樣恭敬,決定不能有差等。對桌椅板凳怎麼恭敬?擺得整齊、擦得乾淨,這是對它恭敬,不是叫你對桌椅板凳都頂禮三拜,那就大錯特錯。

 

西方極樂世界,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,念佛往生淨土,一到那裡就證得普賢菩薩的果位。沒去之前,要認真努力去做,做不到,勉強去做,做到一分、二分也好!不能說我做不到就算了。

 

觀照就是思惟。為什麼不說思惟,要換一個名詞叫觀照?諸位要曉得,思惟,我們很容易錯會意思,落到第六識裡去了,那就用的是妄心。觀照的意思?不用心意識了。不用心意識,名字也叫思惟修。但是思惟修不用第六識,不用第七識。不用情識的思惟修,才叫做觀照。

 

觀照,實在講就是叫你用第一念,不要用第二念。但是問題是照不住,第二念它就變了,它自自然然就起分別、起執著,沒有法子。所以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歎淨土法門,我們第二念換成阿彌陀佛,這容易太多了。守住第一念太難太難了,換成阿彌陀佛,這個事情不難!

 

或云念佛不是觀,須知即念即觀

 

我們念佛,這個念就是觀,在淨宗裡面叫念、宗門裡面叫觀,教下也叫觀,我們這個法門裡叫念,意思完全相同。以為念佛不是觀照,所以排斥念佛法門,小看念佛法門,原因是教理沒有真正搞清楚,還有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,破分別執著了,不論哪一個行門,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一樣的。

 

必須口念佛號,心想彌陀,如在目前。如此念佛,則妄想無從起,即是觀。

 

念一起,一句佛號提起,妄念沒有了,這是觀,或者是止觀,作用就是降伏妄念。《金剛經》上講的:云何降伏其心,要用觀來降伏其心。一面念阿彌陀佛,一面依舊打妄想,那就不是觀,那個念佛不是觀,這是一定要辨別清楚。

 

讀經是念佛初入門對治妄念的一種方法。妄念起來了就讀經,讀經比念佛有效。讀經一打妄念就念錯,所以很容易發現妄念。讀經的方法還有一個好處,讀經幫助你開智慧,智慧現前,你的信心增長。

 

念佛功夫真正得力的話,得定,不能開慧;但是讀經能得定,專心讀經,心裡沒有妄想就得定,而且又開智慧。這個經的意思一遍一遍讀,自自然然領悟,不需要去研究,不需要去想經裡什麼意思。

 

意思自然現前,那個就叫悟處。雖然現前,不要去理它,也不要歡喜,我悟出來了,這一悟就迷了,一動念他就迷了,不要去理會它。不要去理會它,會不會忘掉?不要去理它,忘掉就忘掉,底下還會有悟處,愈悟愈深,愈悟愈廣,這才是一個道理。

 

念佛想佛,想哪一尊佛?阿彌陀佛。阿彌陀佛沒有像,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。選擇一個佛像,一生供養他,一心憶念,不要再改變,將來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來接引,就現那個像給你看。這樣念佛,妄念就會少,心是定的,你很容易觀想,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像就在面前。這樣念佛就是觀。

 

淨宗心想佛,口念佛,手持珠。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實為最上乘之妙法。

 

淨念相繼這個方法是大勢至菩薩傳給我們的。大勢至菩薩是法界淨宗初祖,普賢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淨宗初祖,中國淨宗初祖是慧遠大師。

 

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,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這跟禪宗的觀照、教下的止觀,無二無別。但是淨宗這個法門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人人都能修,不像其他法門要講究根性,不但人人能修,我們看到有個小冊子《物猶如此》,那個小冊子裡面記載的是畜生念佛往生的,畜生也能修所以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是最上乘的妙法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