等覺菩薩,尚有一分法執未破,必至佛果,方究竟捨。故佛法自始至終只一字。捨者,正是不住空、不住有。

Ø   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沒有別的,唯有捨而已。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,這是最微細的無明,也就是執著;因為這個執著沒破,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現前,所以這品無明叫生相無明。這一點點執著沒有了,這個現象全都不存在。生起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,就是從這個一念生的,等覺菩薩沒有破,破了之後就成佛。

Ø   而實際上,每一尊佛到這個境界,他這一品生相無明都不破,保留著,為什麼不破?為了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他要一破了,他就完全走了,那還有什麼眾生好度?沒有了。佛經上講的比喻「夢中佛事」,自己曉得我是在作夢,我醒了,不妨在夢中說法幫助那些沒悟的眾生覺悟。如果他一下醒過來,夢中境界就沒有了,夢裡面眾生就沒人度。在佛法裡面說,這叫留惑潤生。有能力而不斷,不斷是為一切眾生,這叫大慈大悲。所以到果地,方是究竟捨。

心量大到無量無邊,方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Ø  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。為什麼不翻?這一句叫做尊重不翻。大乘佛法,如果你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你就證得佛果。所以佛是果地上的名稱,這是果法的名稱,好像一個是學位,智慧到究竟圓滿,那就是無所不知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此界他方,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。

Ø   佛告訴我們,究竟圓滿的智慧,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的。智慧是隨著心量擴大的,你的心量愈大,智慧就愈大。聲聞的心量比色界、無色界天要大;辟支佛的心量比阿羅漢大;菩薩的心量大過二乘。到等覺菩薩,還有一分法執沒破,所以他的心量比不上佛,佛的心量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。菩薩修行叫我們捨,叫我們放下。捨什麼?實在講就是捨這個小心量,捨分別執著。分別執著心量就不大,捨盡了,那就是圓滿菩提,就達到無上。

【須菩提,於意云何,可以身相見如來不?】

佛意若謂,汝等眾生,能就身相見汝之本性耶?

Ø   《金剛經》上凡是講如來,都是指本性,指真如本性,從性上說的;凡是說佛,都是從相上講的;所以經上有的時候講佛,有的時候說如來。所以這個意思是:可不可以就在身相上見到自己的本性?因為這個身沒有說佛身,沒有說佛身就是指一切萬法,也就是在一切萬法相分上,能不能在相上見性

上文所說種種道理,最要緊者,即反覆陳明不住於相,而均歸結到可以身相見如來一句。

Ø   前面是反覆的說,實際上往後還要繼續說,不僅世尊在《金剛般若》這一分裡頭這樣重複說,一部六百卷《大般若》,不知道反覆多少次。我們想想,如此重複反覆,有這個必要嗎?確實有這個必要。為什麼?再多次的反覆,你還沒放下,你還沒有捨掉!換句話說,必須到我們真正放下了,真正到捨無所捨,佛就一句話也沒得說了。

Ø   我們無量劫來,在六道裡頭,貪瞋痴慢一天反覆多少遍?比這個經上多!一年反覆多少遍?生生世世反覆多少遍?所以煩惱習氣根深蒂固,諸佛如來幫助我們,都沒有辦法拔得乾淨。佛用同樣的方法,讓我們在覺悟這一方面,不斷重複加深印象,如果這個印象能夠超越我們舊的那些習氣,那就有辦法了。這就是古人講,要把生處變成熟處,把熟處變成生處,我們就成功了。培養這一句佛號,老念這句佛號,不斷重複在念,希望佛號變得很熟,世緣變得很淡,那你往生就決定成功了,這就是生熟把它交換一下。

Ø   《金剛經》裡面,能夠看到世尊教化眾生的手段,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他的結歸,結歸到可以身相見如來

不住於相,要在證性也。執相即著有,不執即著空。

小乘與凡夫相反,了知身相是幻,證得偏空,而了生死、出三界。然又得一病,病在著空,此空仍是相。

Ø   六道凡夫著有,小乘人見思煩惱斷了,知道身是緣生之法,四大五蘊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這個身相,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了。那個身不是我,是什麼?是我所有的。我所有的,關係就比較疏了,譬如衣服,我所有的衣服,把身體看跟衣服一樣,衣服髒了,你可以換一件新的,身體壞了,馬上再換一個新的身體,就像換衣服一樣,沒有恐懼,沒有痛苦,身是我所有的,不是我。而我們凡夫執著這個身就是我,所以你要叫他換個身體,那痛苦得不得了,死去活來,捨不得!執著了,這叫迷惑。

Ø   阿羅漢比我們凡夫高明,不執著這個身了,他證得空。小乘人不執,小乘人執著空。他比我們好一些,他出三界六道輪迴了,他出了這個。問題在他不能見性,你看看前面講,要在證性,他沒有辦法證得自性。原因在哪裡?因為他執著空,空還是一個相

須知有體必有用,有性必有相。只須知相之虛妄即可。如又執著空,即墮於斷滅。性與相是不異,相即性之表現,性即相之根本。

Ø   我們無量劫以來,在這個迷惑顛倒錯亂的境界裡面生活,已經養成習慣,佛雖然為我們說明,雖然為我們點破,可是離開佛堂之後,還是過的老樣子,還是在老習慣裡面生活。所以一定要再認識、再肯定,也就是像前面所講的:不斷的去重複。使事實真相能逐漸逐漸為我們覺察。

Ø   首先認識事實真相的三方面,體、相、用。是心性,作用它就現,有體必有。如果體要不起作用,那麼這個體毫無意義,起作用它一定現相,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之相。體能現,相所現,能現是一個,所現的無量無邊。能現的永遠不變,所現的千變萬化。會變的我們就叫它虛妄,不變的就是真實。佛為什麼要我們證性,證性就是不變了。我們現在變的相裡頭有不變的性,你真能把這個性找到之後,那個相也就不再變了。相既然是虛妄的,不是重要的,你何必去執著它!可以用它,不要去執著它

Ø   「如又執著空」,著空是哪些人?四空天人著空、無想定人著空,生到無想天,生到四空天,時間很長很長。最長的非想非非想天,壽命八萬大劫,八萬大劫他就毫無作用,毫無進步可言,完全止在那個地方,這是佛常講的墮無為,掉到無為坑裡頭去了。佛告訴我們,阿羅漢他墮在偏真涅槃裡面,也就是住在偏空裡頭,時間是兩萬劫,兩萬劫之後他會回頭,會覺悟。辟支佛也是墮在偏真涅槃裡面,時間是一萬劫,他比阿羅漢聰明,一萬劫他就會覺悟回頭。

Ø   性相是一不是二,性是體,相是體之表現。由此可知,佛問可不可以身相見如來,如果不執著的話可以,相就是性、性就是相一有執著那就不是了,一有執著,性是性,相是相,性不是相,相不是性。權教菩薩以下都有分別執著,《金剛經》的對象是法身大士,不是權小菩薩,法身大士,佛是為發大乘者說,為發最上乘者說,所以那個不一樣。

佛教人修行,原為度眾生。若著空無為,如何能度。故般若要二邊不住,必不住有,不住空,方能稱性。

Ø   空有兩邊都不住,不住如何修法?都在日常生活之中,穿衣、吃飯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,就在這些地方,你去修,修不住,空有兩邊不住,那你就是修金剛般若法門。

千經萬論,無非說明此理,發揮此理。

Ø   愈是在大乘經上說得愈透徹,像《華嚴經》,不但說得那麼樣清楚,末後一品經文「入法界品」,世尊以五十三位法身大士,跟善財童子表演給我們看,所以《華嚴經》好!有理論、有方法,還帶表演,非常難得。

此處身相,指上自諸佛,下至一切眾生。引申其義則可遍攝一切法相。

 

【不也,世尊,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】

Ø   這個話是雙關語,第一個不也:

「不也,世尊」之不,是唯唯否否,不可作否決解。既答不可,復說可以,故是雙明。

Ø   句子要這樣念法,「不也,世尊。不,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」。底下那個不可以的「不」,是兩個講法,一個是不、可以身相得見如來,一個是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,所以這一句是兩個意思。為什麼是兩個意思?這是在兩種狀況之下。

不可以相作性,就身相見如來。然相由性現,性相不二,亦得以身相見如來。顯示性相無礙,相不障性。

【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。】

性即相之體,相即性之用。相非性不融,性非相不顯。

Ø   性是無所不在的,無所不融的,任何現象都融在性中,離了性決定沒有相,所以從相上能見性。性要是沒有相,性在哪裡?我們六根緣不到,真如本性雖然是盡虛空遍法界,無所不在,我們眼看不見,耳也聽不見,不但五根接觸不到,我們的心也接觸不到,心是念頭,念頭接觸不到。幸虧性現了這麼多相,使那個真正明白人,性在哪裡?相就是,所有一切萬相就是。

Ø   正如同我們晚上作夢,我們曉得夢是心變現的,心是能作夢,夢是所作的;心是能作,夢是所作。沒有作夢的時候,問你,你心在哪裡?找不到,不曉得在哪裡。這一作夢的時候,那好辦了,心在哪裡?夢境就是,夢中隨便拈一物,那都是心。全妄即真,全真即妄。見了性的人,才入這個境界,我們今天也可以學,性在哪裡?我隨便拈一個給你看一看、比一比,像不像?滿像這個樣子,其實不是,怎麼不是?我們是學那個見性人的樣子,實際上沒有見性。真正見性是什麼樣子?於一切現象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那就見了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