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觀慧,即是奉持金剛般若,離名字言說,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,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。

錯誤的觀念、錯誤的看法、想法,依照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,以這個為依據,修正我們的觀念。就是奉持金剛般若,正是尊者請示名題的要義,最重要的意思。

 

並希望勝果的相也不執著,勝果就是前面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。這幾句所說的是我們佛門當中常講的,放下身心世界。勝果就是身心,境界是世界,放下身心世界,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,這樣的心才清淨;就如經上所說: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。

 

但驀直如法行去,一念不起,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,清淨心便現一分。便是證得一分法身,而登初住,轉凡成聖矣。

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?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現前,那就是我們修忍辱波羅蜜的地方。忍辱仙人要不遇到歌利王,他的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,所以歌利王對忍辱仙人來講是大善知識。我們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,遇到不喜歡的人,心裡面就現不高興,你還修什麼忍辱波羅蜜!修行,就是要對著境界來練清淨心。

 

順境裡面生歡喜心也完了,這個忍辱並不是說逆境現前、煩惱現前叫你忍;順境也要忍,順境不可以生歡喜心。所以許許多多人不知道,以為順境裡頭好,順境裡頭最容易淘汰人,逆境當中還有不少激發他的道心,他還能成就,順境裡面成就的人真是鳳毛麟角,一享福就完了,就受不了。

 

小乘修忍辱多半在逆境當中修,修苦行。大乘修忍辱在順境裡面修。迦葉尊者,頭陀第一,苦行!一切逆境當中修。須菩提尊者也在逆境當中修,須菩提叫空生,他出生的時候,家裡面一些金銀七寶完全沒有了,空掉了,空生!這是表小乘境界。大乘境界,《華嚴經》善財童子,善財童子一出生,家裡面、院子裡面花草都是七寶的,他代表順境。

 

哪一個境界好?沒有好壞,一切境界都一樣,一定要隨順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,隨順現前的工作環境。《普賢行願》裡面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就是這樣成就的。

 

在日常生活當中,真正修行人、用功的人,是用在心地;生活跟工作沒有改變,還跟平常一樣,做得比平常更積極、更熱心、更勤快,這是表現在外面的,裡面的若無其事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,要知道放在心上就錯了,不可以放在心上。這樣子一天到晚一個妄念都不起,才能斷妄想。不是說妄想統統沒有了,清淨心才現前,不是的;妄想少一分,清淨心就現一分,妄想少兩分,清淨心就現兩分。

 

世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人說的話要是跟經相應,我們就可以聽。經是證明,他講的經上有,我們可以聽他的,經上沒有,不能聽他的。這裡面還有一樁事情,必須要注意到的,佛說的經很多,佛的講法很多,不是一個講法。為什麼佛有種種說法?因為對機不同;也就是佛說法的對象不一樣,什麼樣的根機,給他說什麼樣的法。因此我們學佛法,在一切經裡面,我們選擇一種,就以這一種為標準,那就沒有錯了,別人說另外一個說法,他也有經典作根據,我是這個根據,我不是你的根據,我們這樣才成就,才不會被境界所轉,才不會被人迷惑。

 

「清淨心現一分」,這個地方講的一分,標準很高。不是我剛才講的標準,此地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;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破一分無明是圓教初住,別教初地,那就是法身大士。《金剛經》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,這是大乘,它不是小乘,是圓教的大乘,還不是別教。圓教大乘最低的位次就是初住菩薩,馬鳴菩薩的《起信論》,那個境界也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,所以他教導我們,教我們要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心緣相,跟《金剛經》的奉持完全相同,所以它的境界也相同,這是真正轉凡成聖。這裡凡聖的標準也很清楚,沒有證法身之前都是凡夫;證得法身之後,這才叫聖人。

 

我們用別教的教義來說,別教的三賢十聖;三賢是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的菩薩,都沒有見性。別教是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是初地菩薩,地上菩薩就稱聖。別教初地,等於圓教初住。

 

實相,是性體之別名。性是本具,無生不生

真心本性是一。一,哪來的生不生?說一個生,生的對面就是不生;生跟不生是二法,不是一法。落在二法裡面就是凡夫,就不是聖人,這個道理要明瞭、要記住。從性上講,沒有生,沒有不生,生、不生說不上。生與不生說不上,所有一切相對的都說不上,這才叫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我們凡是說得出的,都是相對的。離開相對的,怎麼個說法?不但不能說,都不能想,想的對面有個無想,它就是相對的法;想與無想都沒有,這才能見到性,這樣才能見到實相。

 

今言生者,現前之義。

實相是在面前,你沒有看出來,你沒有能體會到。原因在哪裡?因為你有分別執著。現在你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,這實相豁然看清楚了,這個意思就叫做生。所以這個生並不是真的有個實相生出來,所以這個生跟從前那個不生,是一不是二。以前沒現前,不是沒現前,還是擺在面前,以前不認識,現在才認識,就是這麼回事。

 

與前生清淨心意思相同。始覺也,無以名之,假名曰生耳。

「始覺」這個名詞在大乘經上很多,常常會看見。

「始覺」=「生實相」=「現前」

始覺,是天天在始覺,每天覺的不同,就是開始覺悟。我們讀這個經,每天讀、每天覺得有新的意思,這一點新的意思,昨天念沒見到,今天才見到,那今天始覺;明天再讀,又有新意思出來了,又是始覺。由此可知,菩薩一直證到等覺位,破最後一品無,還是始覺,他那一天才覺悟的;覺悟之後,這才證得圓滿菩提。所以始覺不是講最初的那一天,不是的,天天都是始覺,年年都在始覺。菩薩五十一個位次,沒有始覺他就停止了,就不能進步,天天在開始覺悟。

 

信心清淨,便是實相現前。因其信成就,便心清淨。

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,就是沒有信心。

 

《阿難問事佛吉凶經》裡面,世尊的開示就很好,很要緊!這個經一開端,阿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問題,我們學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?到底是吉還是凶?吉就是好,凶就是不好。我們學佛到底好不好?佛就跟他說明,學佛第一個條件要遇到明師,要跟明師受戒。明不是名氣大,不是名譽那個名,是光明的明,音相同,字不相同,意思也不相同。當然有證果的那個沒有話說,沒有證果的,要真正有修行的人,要遇到這樣的老師,要接受好老師的教誡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

 

我們建立信心,淨宗的經論好,大乘了義經典好,像《金剛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楞嚴經》、《華嚴經》,離開一切分別執著,就信了。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,練習心裡面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。與大眾接觸的時候,隨順眾生分別而分別,隨順眾生執著而執著。自己有沒有執著?確實沒有執著。有沒有分別?確實沒有分別。因為你們分別,我跟你們分別;你們執著,我跟你們執著,這就叫「恆順眾生,隨喜功德」,在隨喜裡面成就。功德是什麼?功德是心地清淨,沒有分別執著是功德;隨喜,要能夠隨著一切眾生。佛法在世間,不壞世間相。你說好,我也好,你說不好,我也說不好,我心裡頭沒有好不好,是因為你有好不好,我隨順你的好不好。心裡面真的有個好與不好,那就壞了,那就錯了,那就不是修金剛般若,就不是佛弟子。因其信成就,便心清淨。可見得信成就的標準,要心清淨,信才成就。心不清淨,沒有信心。

 

而清淨心也,實相也,皆是本性。此顯生即無生義。

「清淨心」=「實相」=「信成就」,統統都是說的本性,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。

 

所謂證得,亦是假名。實無所證,無所得也。

《般若心經》後面「無智亦無得」,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經最後的結論。智跟無智,心裡頭不可以有,統統要離開,那才叫無智。他那個無的意思,無有智、無無智,是這個意思,那個智裡面就是有智、無智。得也是這個意思,無有得、無無得,兩邊都離掉,那真的叫無。兩邊不立,中道不存,清淨心圓滿顯露,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德能,統統現前了。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是清淨心裡頭本來具足的,不是從外得來的,所以說無智無得。

 

千萬不要以為佛講信解行證,還以為真的有個證,你要執著這個證,你永遠不能證。

 

心裡頭念阿彌陀佛,還有個一心不亂夾雜在裡頭,你那個心怎麼會清淨?那要怎麼辦?一心不亂根本就不想它,根本就不理會它,自自然然就得到了。很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,他有這麼一個念頭在,他要貪得我趕快得一心不亂;有貪心就是傲慢心,「我得一心,你的功夫不如我,我比你高。」貪瞋痴慢統統都起來,那怎麼能成就!怎樣得到?什麼都不想,老實念就得到,自自然然就得到。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亂的,那些鄉下老太婆很多。她不認識字,也不懂教理,你問她什麼都不曉得,一天到晚「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」。她得一心不亂,她不告訴你,「我得一心不亂」,她沒有這個念頭,她真得一心了。

 

實無所證,無所得也。反過來看,確有所證,確有所得。得跟無得是一,得就是無得,無得就是得;證就是無證,無證就是證,那你真的證得了,佛叫我們體會這個意思。你執著有證有得,你落在有這一邊,你要是說無證無得,你落在無那一邊。《金剛經》教給我們,法相是有,非法相是空,法相、非法相兩邊都不取,那就叫「實無所證,實無所得」。

 

不但此也,所謂信心清淨者,亦他人云然。

「我心清淨了!」你們想想他清淨了沒有,他四相具足,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四相具足,他心怎麼清淨?所以清淨是別人講的。「你的心清淨了!」別人說的,自己若無其事,那叫清淨。所以教你「但驀直如法行去」,一直這樣做去,不要起心動念,不要有妄想執著,那就對了。

 

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為信成就,初不自以為心清淨。何以故,少有一絲影子在,便是法相,便是取著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