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希有。第一即是正等,言其既正覺,復平等也。
Ø 第一希有。正等正覺是大乘菩薩的別號,小乘聖者,阿羅漢、辟支佛稱為正覺,但是沒有正等。為什麼不能稱正等?等是等於佛。雖然斷見思煩惱,他用的那個心跟佛的心不一樣。佛用真心,他還是用意識心。
Ø 這個權教菩薩就是別教三賢位菩薩、圓教十信位菩薩,沒見性,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,雖然不是真心,他用的正,所以他叫正覺,不能叫正等。佛跟我們怎麼講,我們就怎麼做,百分之百的服從,一絲毫不違背,他是正覺,因為他表現出來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,但是用的心不一樣。
Ø 如果破一品無明,那用真性了,那就叫正等正覺,他那個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,真的、不是假的。就好像晚上的月亮,佛的心是十五的月亮,滿月,圓圓的;菩薩的心是半月,一半;或者是個月牙,圓教初住就是月牙。月牙的光不大,那個光是真的月光,不是假的,真的!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,都叫做正等正覺。隨著他無明分分破,他的正等正覺逐漸逐漸在增長,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,證到佛果位,究竟圓滿,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。無上就是圓滿的意思。
Ø 從權教菩薩起,到無上正等正覺,修的是什麼?離相而已。都是修離名字相、離言說相、離境界相、離果報相;不求果報,為什麼不求?稍微有一點點求,你就四相具足,你就是凡夫。
功德者,功指修功,德指性德。
Ø 功是指修功,修什麼?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、看法、說法、做法,這樣的功夫叫做修功。德是指性德。真正真實功德,在修行當中,破一品無明,見一分真性,那是真實功德。參禪明心見性,功德;念佛得一心不亂,是功德。所以要曉得,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,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,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亂,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亂,你得了哪一種功德?不是說我們做些好事就是功德,沒有,那叫福德;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。
Ø 因戒得定,戒是功德,因定開慧,這個定是功德;如果持戒不能得定,持戒是福德,不是功德。修定不開智慧,也是福德,那個享福就是在四禪天、四空天去享福。做好事,修福,得人天福報。得人天福報,做好事還要嚴持戒律,才能夠得人天福報。
Ø 懂得戒相,戒體、戒相、戒行,你要真正了解,知道開遮持犯,依教奉行,那才能做到持戒。自己持淨戒,不要管別人持戒不持戒,要管上別人,你就是修善,善都不圓滿。阿修羅前生持戒修福,瞧不起別人,貢高我慢,那個人破戒瞧不起他,那個人不持戒,沒看在眼裡,他持戒修福,這樣的心態就變成阿修羅、就變成羅剎。享福的時候,未必不造惡業,造作惡業,將來必定墮三途,何苦來?
福德與功德,同乎、異乎? 福德感果報,功德顯體用。福德多就有為言,功德每就無為言
Ø 功德從哪裡顯?從清淨心。《金剛經》教你離相、離見,這是功德,讓你真心本性自自然然顯露,這是功德。
修功德而著相,則功德成為福德。修福德而不著相,則福德即是功德。
Ø 功德、福德的差別,一個是清淨心修的一切善,功德;染污心所修的就是福德。染污的心修禪定也是福德,修般若也是福德,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。念佛不能生淨土,都變成了福德;念佛要是往生淨土,全是功德。
一念相應,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。相應之義便是證。淨宗之一念相應,是指與彌陀之心願解行相應。如是求生淨土,決定得生。
Ø 前面是一般大乘經教的意思,是與清淨心相應、與自性相應,這個很難,這個相應就是證。在小乘就是四果四向,在大乘五十一個階位,這叫相應,這個很難很難!譬如必須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,才能證到小乘須陀洹果,這相應了,相應就是證果。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自性,法身就是自性,與大乘圓教初住相應,證初住位。這個非常非常之難,不要說是大乘,小乘須陀洹我們這一生都做不到,這是講真話,做不到!
Ø 幸虧有第二個法門,念佛帶業往生。帶業是什麼?不斷煩惱,一品煩惱都沒斷,都能夠成功。雖然不斷,要伏煩惱,伏比斷容易多了。我們只要有理智,用理智克服感情,這就是伏煩惱。用大的欲望壓低小的欲望,這也是伏煩惱。
生清淨心之人,雖未成佛,卻已成就成佛之法。即離根塵識虛相,生清淨心實相。
Ø 離相證性。離根塵識虛相,法相宗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。也就是說,在日常生活當中,不用心心所,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只要捨掉八識五十一心所,你所用的就是真心、就是自性。
Ø 我們今天講大乘,是名字大乘,觀行都做不到,觀行是真修。雖然我沒有證得,我真幹,真的照學,像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離四相、離四見,離名字、離言說、離境界,我就在生活當中我真幹,真幹就是觀行即。如果天天在這裡講,天天在讀,讀了又不肯幹,那是名字位,永遠是有名無實,這個要知道,有名無實一點用處都沒有,不如小乘,甚至於不如世間一個善人。
Ø 學佛實在講,佛很慈悲,佛將修學的程序,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四弘誓願是修行的次序,第一個你要發菩提心,要發真正覺悟的心。菩提心是什麼?度眾生的心,捨己為人度眾生,這是菩提心。先發心,不發心你就沒辦法做到,這是大事業,必須要有力量在推動他,讓他精進不懈。佛菩薩他也不要錢,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,他為什麼也能夠精進不懈、不疲不厭在那裡工作,菩提大願在推動他。我們今天努力精進修學,為什麼?為度眾生。從哪裡修起?斷煩惱。如何斷煩惱?學東西要單純、要簡單,我們煩惱就沒有了,心就清淨。什麼時候心真正清淨了,信心清淨則生實相,到生實相的時候,那個時候就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信心沒有達到清淨生實相,就老老實實一門深入。為什麼?煩惱沒斷。
《四十華嚴》本末兩會,本會是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,是善財的根本的老師,善財的本師,在老師會下得清淨心,見思煩惱斷了,破一品無明,老師請他出去,出去參學,所以五十三參,成就後得智。成就根本智,才能夠修後得智,根本智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,後得智是法門無量誓願學,它有次第的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