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講記(14)

 

以下說明五種菩提,由淺到深,注意講的都是圓教。

 

發心菩提

 

發心覺悟了,十信位。

 

圓教初信位的菩薩,從斷煩惱這一方面來看,等於小乘初果(須陀洹),他有能力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,智慧則遠於須陀洹。七信位的菩薩斷煩惱的品位,就等於小乘阿羅漢;可是七信菩薩的智慧高過阿羅漢太多了。正是所謂「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」。即使是初信位的菩薩,他都是圓知圓見。

 

伏心菩提 

 

發心菩提煩惱妄念並沒有斷,只是他有定功把它伏住,它不起作用,這叫伏心。

 

「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」,三十個位次,這三十個位次都叫伏心菩提,都是降伏其心,降伏的程度不相同。這三十級統統是伏心,伏煩惱,沒斷。

 

講斷煩惱是一個比喻的話,實際上煩惱是斷不了的,煩惱也是性德起用,煩惱斷了,那自性不就斷了?哪有這個道理!佛家講轉煩惱,轉變了,變成什麼?變成菩提。一轉過來的時候,有無量功德,真是自度度他,它是轉而不是斷。

 

明心菩提 

 

初地至七地,所謂是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(金剛經上說的諸佛包含這裡的初地到七地菩薩。)

 

出到菩提

 

八地至十地。

 

無上菩提 

 

無上菩提,是如來果位。前面從發心至出到,都是因地,到無上菩提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果報。

 

菩提心,我們到底要怎麼發法?

 

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: 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。

 

《觀無量壽經》: 至誠心、深心、發願迴向心。

 

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: 以一個真誠的心,發願往生,那個心就叫無上菩提心。真心想生淨土,真心想見阿彌陀佛,那個心就是蕅益大師講的無上菩提心。

 

尊者發問,問意有三:

一、凡為菩薩,須發菩提心,故先問。

 

發心才是菩薩,所以先問發心

 

二、初發心,不能如佛之隨緣安住,故次問住。

 

凡夫沒有能力像佛一樣隨緣安住,那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?

 

三、又以妄心數起,不能似佛之自然降伏,再問降伏。

 

凡夫妄念太多,要怎麼降伏妄念?

 

得人身聞佛法,必要發大心,方能修大行而得大果。

 

不要以為這個道場永遠存在,講經不會中斷,想來日方長,那就錯了,你的心不在道上,你的警覺心一點都沒有了。聞佛法一定要發大心,什麼是大心?成佛的心是大心。我要跟佛一樣,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作佛。發一個念佛求生淨土的心也行,那就是大心。你所修的行就叫做大行,你得的果就是大果。

 

這一部《金剛經》說些什麼?

 

就是講釋迦牟尼佛日常生活裡面所含的意思。我們的生活方式跟佛不一樣,但是原理、原則是相同的,只是在形式不一樣。

 

善財每遇善友皆云: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而未知云何學菩薩行,修菩薩道。是知發大心者,必修大行。住、降,正修行之切實下手處也。

 

善財是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假設一個代表修學大乘的人物,不是指定的一個人。善是善根,財是福德,一個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,就叫善財。

 

《彌陀經》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由此可知,一發心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這個人就是善財。我們今天發心,我們自己本身就是善財。

 

: 生活。行是講生活,怎樣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包括我們自己一切的工作,我要怎樣做?

 

: 存心。云何降伏其心,應云何住;降伏其心都是屬於道。

 

以覺心住,則妄心不降而降。妄心降,則覺心不住而住。

 

住就是降,降就是住。兩個問題合起來是一樁事情。

 

大開圓解 = 大徹大悟 = 理一心不亂 = 明心見性,名詞不一樣,境界完全相同。

 

<假如>彌陀會上提出來,應云何住?南無阿彌陀佛。心住在阿彌陀佛上就行了!云何降伏其心?南無阿彌陀佛。念頭一起來,南無阿彌陀佛,把妄念伏住,就降伏住了。

 

 

 

   經【佛言:善哉善哉!須菩提,如汝所說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囑諸菩薩。】

 

這是佛給他印證,須菩提你所看的、你所講的,完全正確,一點也不錯。善哉說了兩個。一個稱讚他有智慧,可以看出佛日常生活的深義。一個讚歎他大慈大悲,能代一切眾生發問。一切眾生當中很多沒有看出來,只是潛移默化受到薰陶,這一說明就更明顯,感化的力量更大。

 

世尊欲令眾生於其著衣持缽、去來動靜、日用平常生活中,領取護念付囑之意。

 

佛在這個世間是應化身,是來度化眾生的。我們的身體在這個世間是業報身,來酬償業報的。

 

這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把須菩提的見地說出來了,也把世尊應化身在這個世間作用說出來。佛的生活起居、衣食住行,沒有一樣不是教化眾生的,不僅是言語講經說法,點點滴滴全都是。所以是三業教化,身業、語業、意業統統是教化眾生。

 

經【汝今諦聽,當為汝說。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】

 

尊者問:應云何住?佛答覆:應如是住。他問:云何降伏其心?答:如是降伏其心。這個問答就是禪門的機鋒話

 

應云何住?佛的意思,就像我這樣住。云何降伏其心?就像我這樣降伏其心,就這個意思。

 

看經聞法,必須拋開一切知見。以一心對境,方能契入。

 

要拋開一切知見,也就是平常我們講的放下萬緣,你認真的一心聽。這樣聽經,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。你坐在那裡,規規矩矩,你到佛堂來,衣服穿得整整齊齊,規規矩矩的這是持戒拋開一切知見,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是定。你在這裡聽講經,兩個小時講演,字字分明,句句聽得清清楚楚,這是慧

 

諦聽的真實義 : 用真心去接受。

 

《起信論》馬鳴菩薩 : 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

 

一、離言說相 : 聽經不要執著言語,看經不要執著文字。

 

二、離名字相 : 體會名詞術語的意思,不著它的相。名字相是名詞術語

 

三、離心緣相 : 拋開一切知見,就是用清淨心來聽、來讀。

 

我們今天聽經、讀經不開悟,我們是用妄心,用妄心對佛的真心,把佛所有這些話全變成妄想,那怎麼能開得了悟?道理在此地。

 

二如是

 

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,佛說了兩個如是,這就是答覆的話。「剋指上文善護念、善付囑」,指這個意思。「有現前指點、當下即是之義。

 

本經當機是須菩提尊者,實際上,須菩提尊者是代表我們大眾,問題是我們肯不肯發大心。肯發大心,就應當直下承當,我明白了,我懂得了,我從今天起,我就這樣做。那麼你在生活當中,點點滴滴都是大心,都是證大果。大果在哪裡證?當下即是。

 

佛之示現,是無我相、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。

 

佛不住佛的果報極樂世界七寶那種享受,他示現跟人一樣。不住,這就無我相,示現無我相。

 

每天生活,循規蹈矩,一句話不說,無法相。沒說法,一句話不說,無法相。

 

雖一句話沒說,他統統做出來了,會的人在他一舉一動當中,那他就是說法,都表現出來了,這是亦無非法相,非法相就是著空,他也不著空。

 

存心 : 真誠、清淨、平等、正覺、慈悲

 

「真誠」,在日常生活當中,處事待人接物,用真誠的心,一絲毫的虛偽都沒有,一片赤誠。我用真誠心對人,人家用虛妄心對我,沒有關係,我們要成佛,他要當凡夫,不一樣!

 

「清淨心」,像六祖所說的:本來無一物,心裡面保持清淨,一塵不染。

 

「平等」,離開一切分別就平等了。

 

「正覺」,覺而不迷。

 

「慈悲」,無條件的幫助一切眾生,幫助他破迷開悟,破迷開悟的果報就是離苦得樂,我們只幫助他破迷開悟就行了,離苦得樂他自然得到。

 

生活、處事 : 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隨緣、念佛

 

「看破」,常常想著,世間如夢,這是看破。

 

「放下」,看破之後,當然一切不會放在心上,也不會去計較,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。

 

放下以後,生活就可以像世尊一樣,那麼樣的「自在」,那麼樣的「隨緣」自在隨緣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。存這個心,這種生活態度,再老實「念佛」,哪有不見佛的道理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