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唯然,世尊,願樂欲聞。】

Ø   】是很恭敬的答應,是住降之理,佛在前面這一開示,他都徹底明瞭。「然如來護念付囑,他尚未見,故代為啟請。」尊者說:我明白了,可是還有許許多多在座聽的人,他們還沒明白,所以代為啟請,代大家啟請。

Ø   啟請的話四個字:【願、樂、欲、聞:「願」是願意聽聽,有些程度比較深一點,「樂」,非常歡喜聽,這個樂是愛好。程度更深一點,「欲」,欲就是我非聽不可,把這個當作欲望,很想得到,不得到不甘心。他曉得般若法門對他很重要,他非聽不可,非學不可。「聞」是最高級的,聞是什麼?聞到開悟了。這四個字,是一切大眾當中程度不齊,雖然程度不齊,各個人都得利益,程度淺的得淺的利益,程度深的得深的利益,沒有不得利益的。

Ø   我們凡夫有三種障,有無明、塵沙、煩惱,三種障。到菩薩,煩惱障沒有了,塵沙也沒有了,只剩下無明。

返聞聞自性,時時照、時時聞,則見諸法實相。

Ø   本經分為上下兩部分,上半部跟下半部。上半部,佛已經把意思說盡,那就不必再說了,已經說盡了,理論跟方法都說出來了。須菩提尊者接著再啟請,為什麼再啟請?尊者很慈悲,有大智慧,觀察大眾,還有一些有疑惑的,於是再啟請。

Ø   前半部的經文有深有淺,後半部是唯深無淺;後半部是約心來說的,前半部是約境來說的。境是境界,也就是我們生活環境,從生活環境當中來說明無住般若的宗旨就是「無住」兩個字前半部信、解,後半部行、證,正宗分前後兩部合起來是信解行證四分,這個架勢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無二無別。

【佛告須菩提: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】

Ø   佛告句,甚為緊要,不可忽略讀過。須菩提是我們的代表,他是代表我們來請法的,告須菩提就是告訴我們。叫著名字,提醒你的注意,底下的話很重要,一定要仔細的諦聽。

Ø   諸菩薩,這一句是指發大心之善男女言。前面講的善男子、善女人,諸菩薩是指他們。權教菩薩要想再提升到法身大士,那就是「摩訶薩」。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,實在說沒有別的,就是無住而已,就是降伏而已!不僅是表面指各個不同階層的菩薩,五十一位菩薩,功夫是一個,一個原則。

Ø   發心要發得圓滿究竟。心要不是發得很大、很圓滿,在菩提道上常常要停頓,常常要休息,一停頓、一休息就退步了,不進則退,所以你修行的時間就費很長很長,三大阿僧祇劫;發足就快了,一生當中就圓滿,那是不能夠相比的。

如上成佛道、下化眾生。又知雖上成而實無所成,雖下化而實無所化。

Ø   上成佛道,下化眾生,為什麼又說成無所成、化無所化?這個說法就是怕你執著,你發個願,我要成佛,執著在這個佛上,你成不了佛,不能執著。願要不要發?要發。心可不可以有?不可以有。有願不能有心,有心就有住了,無心才無住。有願,有願你又有行,生心了;無住生心,它能生心。

Ø   成佛不可以住成佛的相。由此可知,學佛也不能學佛那個相,學佛那個相,你不就執著了嗎?喜歡做好事,著相;著相,生煩惱。法要是不契機,會害死人!法要契機,才能幫助人開悟、證果。法要是不契機,就把人的法身慧命斷掉了,那個過失就重,這斷人的法身慧命。

如念佛法門,本是至圓至頓之無上妙法。因行人發心不大,只知自了。則最上乘法,竟成為小乘矣。所以只能往生下品,甚且並下品亦不夠。豈不上負佛恩、下負己靈。此皆由不明無上大法之所以然。是學佛不能不開智慧。

Ø   江味農居士雖然一生都在研究學習《金剛般若》,但是他念佛求生淨土,他所標榜的是教宗般若、行在彌陀,所以他的早晚課是念阿彌陀經、念阿彌陀佛。他在經典的研究,專門在金剛般若下功夫。

Ø   念佛這個法門不僅是一些善知識們讚歎,其實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共同的讚歎,你們看《彌陀經》六方佛的讚歎就知道,《無量壽經》十方佛的讚歎,就很清楚、很明白,它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,確確實實是至圓至頓,圓是圓滿,頓是頓超,沒有比這個法門再快的。無論什麼人,三根普被,利鈍全收,這是真正不可思議!禪宗是至圓至頓,它那個圓頓,門檻高,我們這些人爬不進去,沒用!淨宗這個法門,只要具足三個條件,信、願、行,就成功了。無論什麼人,真正相信,真正想到極樂世界,真想見阿彌陀佛,老實念佛就成功了,

Ø   古德說:《無量壽經》即是中本《華嚴》。說它作中本,那當然還有個小本,小本是什麼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。《阿彌陀經》教義的深廣,也跟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相同,無二無別。

Ø   心量小,大法也變成小法,心量大的人,小法也變成大法,你相信嗎?《釋迦牟尼佛著衣持缽,那是什麼法?大法,無量無邊的大法。心量大,點點滴滴、一舉一動都是圓滿的大法。菩薩無量的行門,法門無量,無量的行門,他在一門裡面顯露無遺,都表現出來了,

Ø   所以,罪業不怕,要懂得懺悔。往生品位的高低,固然是與平常修行的功夫有關係;品位高下在於你功夫的淺深,這是平常用功;還有一個懺悔的功夫,懺悔功夫也有淺深不同,你那個心是不是真心、純心,真誠達到極度的誠懇,那樣的懺悔,那個品位不可思議。念佛往生的時候,決定能夠去的,就看他懺悔的力量,懺悔有程度淺深不同,像阿闍世王的懺悔,可以到上品中生。我們要恭敬心對待人家,每一個人機緣不一樣,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念懺悔,像阿闍世王一樣,那真的,品位一下就提升上去了。

降伏其心,是令妄想不起。使不覺者覺。初發心人,下手只有降伏。古人云:但求息妄,莫更覓真。即是此意。

Ø   尊者問:應云何住,云何降伏其心。而世尊的答,只答覆降伏其心,實在說,世尊在這三個問題裡面,只要答覆一個,三個都圓滿答覆了。為什麼不從發菩提心上答?發菩提心大家不好懂。為什麼不從無住答?無住很難體會。從降伏其心,大家印象深刻,也好像比較具體,所以世尊選擇這個問題先來解決,怎麼樣把妄想、妄心伏住。妄心就是不覺。

Ø   使不覺者覺」,就是叫妄念起伏不止的人,要把它息滅掉,恢復到自性清淨心。初發心人,我們學佛的第一步,只有從這裡下手,無論是哪一個宗派,無論是哪一個法門,目的是一個,怎樣降伏其心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