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評其他的法門,是謗佛、謗法、謗僧。

 

不但不輕視,而且要尊重、要恭敬,他有能力,他有智慧,他可以修學那個法門,這是一定要明白的。用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心去看一切法門,都要尊重供養,這是正確的。

 

現代人福報大,經典一印,人手一冊。但是我們現在尊重的心沒有了,所以我們的成就不如古人,古人真的恭敬。從前大家把經典寶貴得不得了,很難得,很希有!他有尊重心。

 

從前人的修行 : 五年學戒。初進去的五年,服勞役做工修福。工作之餘自己讀經,意思不要去管,先去念背,這是做第一步的工作,五年學戒是做這個。這初入佛門第一個階段的修學,在這個地方把你過去那些煩惱、習氣,在工作當中磨掉把你的妄想、雜念,用讀經的方法把它讀掉。可見目的也是降伏妄心。

 

功夫不得力?

 

假如方法正確、理論正確,一定是煩惱逐步逐步的減少,心地一天會比一天清淨,清淨心生智慧,所以說煩惱少、智慧多,這才是功夫得力的樣子。

 

學佛一段時間,妄想雜念還是很多是因為功夫還不到家!不要懷疑,繼續努力,就會收到效果。如果起了懷疑的心,功夫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不懷疑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無論用什麼功夫,記住這個原則,那就沒有不成功的。

 

煩惱習氣,不是這一生養成的,多生多劫無量劫來養成這個煩惱習氣,這個東西真是根深蒂固,我們今天才學幾天佛,才學個月,才學一、二年,就想把它轉過來,哪有那麼簡單!

 

所以最後成就的人,都是佛法裡頭說的有善根、有福德的人。不懷疑是善根,不夾雜、肯努力,是福德。

 

進進退退的人,自己要覺悟,我們的善根、福德很淺,不夠深厚。不夠深厚不怕,現在可以培養。認真努力,我可以培養自己的善根、福德達到這個水平,這一生當中也能成就。

 

但求息妄,莫更覓真

 

「但求息妄,莫更覓真」為什麼?你要是想真,又是個妄想。妄的去了就是真,妄的去了再想一個真,那就變成妄。實無所求、實無所度,把這個念頭掉,只要去做,自自然然就圓滿成就。

 

想得一心的妄念

 

念佛人念念想得一心,這樣是沒指望的,不會得一心。為什麼?因為你有一個一心的妄念存在,你就得不到一心。這個念頭沒有了,你就是一心,還有一個求一心的念頭在,那你怎麼能得一心?

 

不但初發心,實則自始至終,亦只有降伏之功。乃至成佛,亦無所住。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。除降伏外,別無進修方法。

 

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成佛,都是這一個無住,一個原則、一個道理。

 

現在學佛的人為什麼互相看不順眼? 著了相,如果統統都無住的話,心就清淨、平等,大家相處一堂就歡喜了。

 

讀經念佛,不著相你念的功夫就得力。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希求,只求往生極樂世界,這是淨宗跟般若不一樣的地方,就這麼一點點。

 

 

底下是世尊對應如是降伏其心」,如是指的是什麼?底下舉個例子。

 

經【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,若有色、若無色,若有想、若無想、若非有想非無想。】

 

這幾句九法界有情眾生盡在其中,我們發心要發這樣的大心。

 

經【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;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】

 

這是佛非常具體給我們說明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

 

緣合現生,緣散即滅。當體即空,了無所得。

 

這是說明九法界依正莊嚴的實相,「依」是環境、生活環境,「正」是身體,從菩薩一直到地獄,都是因緣所生。緣合現象就出現。緣散,相就沒有了。

 

合的時間長短,有一個力量在操縱它,在凡夫叫業力;諸佛菩薩是願力,過去在因地當中,他發心幫助一切眾生這個願力。

 

比如壽命是我們的業力主宰的,又比如體弱多病是業力,我們懂得這個道理,我們修清淨心,修慈悲心,我們肯救護一切眾生,身體自然就健康強壯。不是靠藥物補品,那是治標不治本。

 

因此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來自正確的理論、正確的方法。

 

緣沒有散的時候,有智慧的人就曉得,一切現象「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」。自然就放下了。這一放下,離開分別、執著,你的心馬上就清淨,真心本性就顯露出來,得大自在。

 

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在?樣樣都貪求,求的太多了。求的太多,煩惱就跟著來,求不得苦。求得了,求得了更苦。求得,要想盡方法保持,怕丟掉,患得患失;沒有得到想盡方法求,求到之後,想盡方法又怕它丟掉,結果還是要丟掉。

 

十法界是虛妄的,包括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統統是虛妄的。十法界裡面的佛,是藏、通、別佛,不是真佛,圓教的佛才是真佛,住一真法界。我們有作佛的大願,不能著成佛之相著成佛之相,你要真成了佛,是十法界裡面的佛,不是一真法界。

 

就性言則本既不生,今亦無滅。

 

本性上本來如是,本性裡頭沒有這些妄相,十法界的相統統沒有,所以就是連成佛的相都不可以執著,這才與自性相應,你才能夠見性、才能夠證性。

 

凡是生滅的,是十法界裡面,十法界裡頭有生有滅,一真法界裡頭沒有生滅。

 

妄盡情空,業識既轉,生滅心滅,生死海出,而證入不生滅之圓明性海,謂之入無餘涅槃。為究竟覺果之稱。

 

一、       妄盡情空

 

情就是妄想,一切眾生情執太深,這是煩惱的根源。這世間六道裡頭的人講話都靠不住,不能當真,虛情假意。不但別人的話不可以相信,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,為什麼?裡面這個妄想念頭太複雜了,千變萬化,全是假的,怎麼可以當真!你要是當真,你就被他迷了,你就錯了。真真假假,假假真真,全是妄想,全是情執。

 

真的愛,只有佛菩薩有,慈悲是真愛,永遠不會變的。不管你如何待佛菩薩,他都愛你,那是真的。六道裡面的凡夫說愛護你,不是真的,他說憎恨你,你也不要怪他,也是假的,過幾天他心又變了,不是真的

 

妄盡情空」,妄盡,情就空了。情跟智是一樁事情;覺悟了,情就變成智慧;迷惑了,智慧變成感情。妄盡情空,業識就轉成,轉八識四智,叫轉識成智

 

教要在大開圓解,修行要在轉識成智,都是修行的總綱領。

 

二、       生滅心滅

 

生滅是念頭、妄想,妄盡情空,生滅心沒有了,妄念就沒有了,生死就沒有了。生死輪迴從生滅念頭裡來的。換句話說,只要你有妄想,只要你有念頭,你就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。真正到沒有念頭了,你才有能力超越三界。

 

帶業往生,是唯一不用斷生滅的念頭可以超三界的法門。除這一條之外,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的,都要做到生滅心滅,你才能出得了三界。

 

念佛法門難信易行。要是不信,就沒有辦法。

 

三、       勸人念佛得度

 

發心要發跟佛菩薩一樣的心,佛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成佛,那我們有什麼辦法幫助人成佛?就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都勸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,我們也用這個方法勸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,用的方法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!

 

經云:佛種從緣起。又云:凡是有心,定當作佛。又云:有性無性,齊成佛道。佛性雖眾生本具,而佛種要待緣生。

 

一、       佛種從緣起

 

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但是他迷了,迷了之後要破迷開悟,再恢復佛性那要靠緣,所以說「佛種從緣起」。

 

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可以少善根(不懷疑)、福德(不夾雜、肯努力)、因緣(遇到佛法)。我們遇到佛法,也是多生多劫的因緣成熟。因此,我們要給廣大眾生作增上緣,把這樣殊勝的法門介紹給他們。以一切善巧方便,把佛法介紹給人,這真正叫學佛,這真正叫報恩。

 

二、       情與無情,同圓種智

 

《圓覺經》上講「有性無性,齊成佛道」。無情是講植物、講礦物植物、礦物也能成佛嗎?能,為什麼?因為它有性。佛法中說,在有情眾生叫佛性,在無情眾生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植物、礦物,叫法性;可是要曉得,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,不是兩個性。因此,有情眾生成佛,無情的眾生也跟著就轉了,依報隨著正報轉。

 

我們現在是凡夫,生滅心,因此我們這個世界依報都是生滅的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都有生滅的。往生到西方世界,西方世界的人心清淨,沒有念頭,他那個心是不生不滅的清淨心,西方世界的依報也不生不滅,那邊的花草樹木都不生不滅,就轉了,那就叫同圓種智。同圓種智是這個意思,都是不生不滅,植物、礦物統統是不生不滅。

 

三、       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「應無所住,而行布施」

 

世尊在《金剛經》教給我們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要生這個心(發大心),「應無所住,而行布施」,我們布施佛法,布施成佛的增上緣,這就完全正確,要以這個為第一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