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性宗者,往往執性而昧種,如執性廢修。學相宗者,又往往執種而昧性,皆不明經旨之過也。

Ø   學佛一定要有圓滿的知見,圓知圓見,對於修行的功夫就不會產生障礙。如《華嚴經》上所說,善財童子五十三參,他們自己所修學的法門都不相同,但是他沒有偏見,對於其他的法門、其他的修行人沒有不尊重的,決定沒有毀謗,決定沒有偏見。

Ø   禪宗、三論宗、天台屬於性宗; 學性宗的人往往不重小節,這是他的毛病。賢首屬於相宗,他們很執著在小節上,要求明心見性,輕視「佛種從緣生」,。不曉得淺乃深之淺,深乃淺之深,深淺一如,深淺不二,有執著偏見,對於基礎的修學往往疏忽了。於是相宗毀謗性宗,性宗毀謗相宗,這不是佛法裡面有過失,是修學的人知見不圓產生的偏見,佛法裡頭決定沒有這個過失。

【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】

Ø   佛只為我們作增上緣,真正去修行一定要靠自己。佛菩薩只是把理論事實真相和修行證果告訴我們,我們不知道,佛菩薩知道,佛對於我們的幫助就到此為止。真正修行要靠自己,自己不肯幹,那個等於零,沒有用處的。佛不度眾生;眾生斷惑證真、修行證果,是他自己的成就,我們肯精進、肯努力,佛菩薩保佑加持;我們不肯用功、不肯努力,佛菩薩也無可奈何,也沒有辦法。神明說是保佑我們,其實是我們命裡頭有的。命裡沒有,我命裡頭沒有財富,我天天拜神,神就給我財富,沒這個道理。

觀照無生無得之理,乃真實無,非假想無也。

Ø   一切法的真實相,真實相確實沒有生滅。緣合就現相,因緣聚合就現相,緣散了,這個相就滅了其實相根本就沒有生,也沒有滅,事實是緣聚緣散而已

Ø   這個無,是真的無,不是假想的。既然是無一切法,不生,還有什麼得?《心經》最後頂要緊的兩句話:「無智亦無得」,智是能證,佛法裡面講的菩提得是所證、是涅槃。無智、無得,這個意思是告訴你,菩提跟涅槃也沒有。佛說這個話的意思,是要你藉這個假名悟入真性,你可不能執著假名,要執著假名,你就不能見性,你就錯了。

Ø   觀照,這是很深的觀照,才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。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識裡面微細的生滅相。要能夠見到無生無得之理,境界要不是如來果地上,最低限度也是等覺菩薩的境界。

古德以五義作觀

這是教給我們初學觀照無生無得之理,常常修這五種的觀想。

第一個:

【緣生】觀外面境界回過頭來就想到自己。

【四大五蘊之假合,當體即空。】這是教我們觀一切動物,動物有受想行識,你就看牠四大五蘊,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這個相,緣生的,聚起來現這個相,散起來這個相就沒有了。你會看成平等。我們舉個淺顯的例子,這個我們叫它做一本書,這本書是些什麼東西?是很多張紙訂在一起的,訂在一起我們就叫它一本書,拆開之後一張一張的,我們就叫它做紙,聰明的人根本就沒有看到書,看到的是很多張紙。很多張紙的時候沒有生也沒有滅,那個書的相有生有滅,裝訂起來這個相就存在,拆開來之後這個相就沒有了。這一本書實際上這個相是幻相,沒有生滅。給你講一切法不生不滅,就是從這上說的。緣生法哪來的生滅?只有緣聚緣散而已。

第二

【同體,相雖別而體同,一法界也。】

Ø   一就是真的。所以念佛叫你一心稱念,一心是真心,二心就是妄心,二心不是真心,一心才是真心。為什麼會生十法界、生無量法界?無量的法界是從分別、妄想裡變現出來的。

Ø   佛菩薩他的想法,是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做好樣子,這我講了多少遍,這叫最健康的思想。所以佛的身,他得的身是金剛不壞身。我們這個世間人最差的思想就是想病,本來沒有病,一想病就來了。

Ø   所有無量無邊法界,同一個真如本性,同一個體。佛菩薩明白了、見到了,所以對於一切眾生,他所施捨的是無緣大慈,緣是條件,沒有條件!幫助一切眾生,盡心盡力而沒有條件,為什麼沒有條件?他知道是一體。

Ø   念佛法門是直接修清淨心,它沒有拐彎抹角,沒有任何委曲婉轉,直捷了當修清淨心,清淨心就是佛性,清淨心就成佛了。

第三,要知道:

【本寂,本無生滅,哪來的涅槃?】

Ø   世尊為我們講大菩提、大涅槃,是方便語,因為眾生有煩惱,佛就說一個菩提,從煩惱對面建一個菩提;因為眾生執著有生死,所以佛就說一個涅槃,涅槃是不生不滅,沒有生死。如果我們覺悟了,煩惱沒有了,,菩提也沒有了。煩惱沒有了,還要有一個菩提,菩提就又變成煩惱,你就又有一物。我們生死沒有了,你還以為有個涅槃,涅槃又變成生死。它是相對建立的,一邊倒了,那一邊就沒有了。所以佛給我們說: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」菩提、涅槃是佛法,法也要捨,法也不是真的,不可以執著。

第四:

【無念,若無有念,則眾生無,得亦無。】

Ø   只要有念,就有相在;念沒有了,相就沒有了。本經後半部講四見: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那個見就是念頭,相是從念頭生的。因此,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這個念頭都沒有,念頭沒有了,四相才真的沒有了。念頭沒有了,得失當然沒有了。如果到念頭沒有的時候,你就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、沒有煩惱、沒有痛苦,這才叫真正的樂,離苦得樂,那是真樂。

第五:

【平等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。平等真法界,佛不度眾生。】

Ø   諸佛菩薩,哪個地方有感,哪個地方就現身。《普門品》讀誦的人很多,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,餓鬼裡面求他,他就現餓鬼身,他不嫌棄他;畜生道念他,他就現畜生身;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。我們要學的是學他的清淨心,學他的平等心,學他的慈悲心,學他能隨緣,這叫修行,真修行!

Ø   古德教給我們常常觀想:緣生、同體、本寂、無念、平等,常常想著這個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常想,想這個理,想這個事,這就叫修觀。

總之,性真實。相虛妄。證真實性,於一切境界。不著相而歸於自性,乃為真實。

Ø   性是能變、能生。相是緣生之法,波動現象,波動還是緣生。真實性在哪裡?就在一切境界之中。離了相,哪去找性?你要證真實性,就在相上證。你要證平等性,在哪裡?在極不平等的境界裡面去證;你要證清淨心,在一切污染的境界裡面去證清淨心,那才是成就。

觀照純熟,當體即空。

Ø   早晚課,實在講就是養成一個提起觀想的習慣,重要是在這個地方。功夫得力,你煩惱、妄想,也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少了,逐漸逐漸我們的想法、看法,跟佛經上講的逐漸逐漸趨向一致,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。從觀照達到一個程度的效果,叫照住,照住就是得定。

起念則有,若無於念,一切皆無,故知本來平等。

Ø   一切法是因為有念,它才有。一個念頭生、一個念頭滅,實在講它影響的範圍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念頭的生滅就是波動,不生不滅那個波就不動。不動是本體,動是現相,相跟體是一不是二。就像水跟波一樣,不動的時候,我們叫它做水,它動的時候,我們叫它做波浪,問一問波跟水是一還是二?不能說一,也不能說二。

Ø   佛堂裡面可以不必燒香,可以不必供香花,但一杯水一定要供。供水是什麼意思?水表清淨心。每天供這一杯水,是提醒我們自己,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,像水一樣的平等,就是代表清淨心、平等心,清淨心、平等心是佛心,是真心,提醒我們這個意思,要明瞭,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