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剛經講記(18)

心開念息,則全妄即真。

 

覺悟了、明瞭了,分別、執著、妄想沒有了,那個妄在不在?在,在是真的,樣樣都是真的,曉得波就是水,不要再去找水了,波就是水。

 

雖然妄相在,《華嚴經》上說得好,「理事無礙」,理是真,事是妄,不相妨礙,真妄不相妨礙。真妄不相妨礙,那個妄相妨不妨礙?也不妨礙,事事無礙事跟事也沒有妨礙了,這真正叫得大自在。

 

有妨礙是因為理沒有透徹,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,不知道全妄即真。

 

所謂除妄,實無可除。

 

斷妄、求真是佛對於初機同學所說的方便語。對於老修行,為了讓他離開分別執著,必須更進一步告訴他真實的,因為妄就是真,要是把妄除掉,真也沒有了。真就在妄中。

 

波就是水,波不要了,水也沒有了;你要是了解,波就是水。那要怎樣見到水?讓那個波平息下來,原來它就是的;不可以去了波,去得個水,得不到的。

 

所謂降伏,乃善巧轉移,大而化之耳。

 

心量愈是窄小,它的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就愈嚴重,波動就愈嚴重,心量愈來愈寬大,它波動的幅度就愈來愈減少。

 

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,要生這樣的大心,這個心量就把煩惱、妄想轉移掉了,所以妄想、分別、執著不要斷,自然就沒有了。把煩惱自自然然轉變為菩提,轉生死為涅槃。你不斷煩惱,好像煩惱還不起作用,愈想斷它愈多,愈想斷它好像它的力量愈大,這都是事實。

 

發廣度心,大悲也。

 

念念想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,這就是諸佛菩薩眾生。

 

無論你從事於某一個行業,你在這個行業裡做一個好樣子。整個社會大家都能這樣做,這個國家就是福國,這個地方就是極樂世界,這才叫真正學佛,這才叫學佛得到真實的受用,真正的利益。

 

觀實無理,大智也。

 

性就是理,萬事萬物的本體。從相上,要能見到性。

 

見到性,你才會不執著,自自然然就會做到無住。你自己才甘心情願,認為我做個好樣子是應該的,沒有條件的,我應該要這麼做。不是做一個好樣子,人家會讚歎我,人家會供養我,裡面有很多名利可收,那就錯了,那個心也不清淨平等了。裝模作樣,騙自己、騙眾生,那就有罪業了。

 

悲智具足,福慧雙修。

 

菩薩廣修福德而不住福德,不受才叫真清淨,那個心真清淨、真平等、真慈悲!

 

我們凡夫認為有福應該知道享福,有福都不曉得享,好像看那個人是傻瓜、白痴,有福都不曉得享。其實有福不享,他是在真正享福,我們凡夫不知道。我們看到佛菩薩那麼樣的自由自在,遊戲人間,遊戲六道,那叫真正在享福。所以不受福報,高明極了!

 

立志堅強,勿生怯弱。

 

志願不堅強原因就是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知道得太少,我們的智慧學問不足,常常產生自卑感,很容易退失菩提心,很容易退轉。

 

看破放下,求生淨土,即此便是降住。

 

作佛、作菩薩,就是做好人、做好榜樣,我們當下就是天台家講的相似即佛。不過你今天做一生好人好事,來生不過得人天福報而已,不能出三界,不究竟。

 

究竟的方法,就是一定要在這一生求生淨土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

 

大而言之,對於身心世界要看破、要放下,我們才能夠得生淨土。對於這個世界有一絲毫留戀,就不能往生。所以,身心世界要放下。我們把心住在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地方一切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自自然然就降伏了。《金剛經》問的怎樣降伏其心,應云何住,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。

 

妄不除盡,而曰安住如如之真,即此一念,依然是妄想。

 

見思、塵沙要斷盡,然後再破一品無明,就見一分法身,這個時候才安住如如之真沒有到這個境界,我們想安住如如之真這一念還是一個妄想。

 

元明照生所,所立照性亡。

 

我們有分別執著,我們本有的般若智慧就不能現前。

 

生所 : 就是性,生起的那個所在,所在是一真法界,是真如本性。

 

: 般若智慧

 

元明照生所 : 明心見性。

 

: 分別、執著,就是前面講的住。

 

所立照性亡 : 所立,照性就沒有了。

 

「佛氏門中,一法不立」就是本經所講的「應無所住」;「佛氏門中,一法不捨」,就是說「而生其心」。一法不立,立一法那就「所立照性亡」。

 

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

 

無明從哪裡來?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」。

 

真實智慧裡頭你要立,那就是無明。這一建立就不是自然的,就不是本來面目,這個東西就是禍根,就是無明的根本,叫根本無明

 

立發展得很粗的現象 : 我想怎樣怎樣,我要怎樣怎樣,我以為怎樣怎樣。每個人立的不一樣,就變成衝突的根源。

 

但盡凡情,別無聖解。

 

不要去天天想著,我要成佛、成阿羅漢、成菩薩,你這個是妄想、妄念。

 

你的見思煩惱、妄想沒有了,就叫做阿羅漢。塵沙無明破了幾分,就叫做菩薩。無明統統斷盡,就叫做佛。除這個之外,到哪裡還去找一個什麼佛、菩薩、羅漢,沒有!

 

密宗,那個密不是祕密,深密它的道理很深,初學的人很難理解,所以它叫深密,而不是祕密。

 

經云:狂性不歇,歇即菩提。

 

一、 修真就在妄處

 

如果這個妄想沒有了,歇了,那就叫菩提。可見得狂心跟菩提是一不是二,狂心是波,菩提是水,是一樁事情。

 

因此,真正修行用功在哪裡?我們修真就在妄處。我們修清淨心就在染污處,我們修平等心就在極不平境界之處,就在這個地方。我們修慈悲心,就在一切沒有慈悲心之處,在這裡頭修。

 

二、 以經註經

 

多讀大乘經能開智慧,多讀是什麼?經與經當中可以互相來註解,不需要用其他的解釋,以經解經。看多了,你就明白、會通了,圓融貫通。比如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編的箋註,就是以經註經。

 

但是初學的人,一定要曉得,首先要一門深入,一定要在一部經上奠定深厚的基礎,然後你閱讀大乘,才能夠觸類旁通。

 

這個基礎都是從背誦下手的,要是不肯背書,你要把根紮穩,很難很難。現在人都不喜歡背書,不喜歡讀書,這個很糟糕,他不曉得背書的好處。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