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西不是為自了,原為度眾生,方與彌陀本願相合,為滿大願,可證性故。

 

聽說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莊嚴,那個地方不錯,可以去享福去了。存這樣的心,一天念十萬聲阿彌陀佛也去不了,縱然念到一心不亂,也去不了,什麼原因?願力不相應,你的功夫夠,但是跟他志不同、道不合,這個去不了。

 

我們念四十八願,要依照彌陀的願文,從我們自性裡面,把這個願發出來,發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完全相同,感應就不可思議了。自己的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相應,這就決定往生。蕅益大師說:「能不能往生,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。」你信,不見得有願;你有願一定有信

 

品位高下,在念佛功夫的深淺諸位要記住,念佛功夫的深淺,不是說每天念佛號多少,深淺怎麼說?功夫愈深心愈清淨;功夫淺,妄想雜念很多。要想功夫得力,唯一的方法,看破放下。真能看破放下,自然功夫就深,自然妄想雜念就少。

 

天台家講佛有四種:有藏教佛、通教佛、別教佛、圓教佛,前面三種都不究竟,都不圓滿,唯獨圓教佛才是究竟圓滿。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為了要成究竟圓滿的圓教佛果,他才能夠像阿彌陀佛一樣,普度一切眾生,才有這個能力。所以說為滿大願,為成佛故,我們是為這個緣故去往生的。

 

般若與淨土,是一非二。有往生法門,方能成就般若法門。此文殊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諸大士,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。

 

菩薩之中,智慧第一是文殊師利菩薩,佛說《彌陀經》,單單叫舍利弗,他沒叫別人。從這個地方,我們就應該體會淨土與般若的關係。沒有第一智慧,不能解淨土之理。這個顯示出淨土與般若關係的密切。文殊菩薩求生極樂世界。

 

佛在大乘經裡面曾經預言過,我們佛門叫記,佛說他滅度之後六百年,有龍樹出現於世,弘揚大乘。所以龍樹是中國大乘八個宗派的共祖,每個宗派都有祖師,龍樹菩薩是八大宗共同的祖師,他求生淨土。

 

智者大師是天台宗的,天台宗修法華三昧,修的是天台止觀,可是智者大師求生淨土,《往生傳》裡面有他,《淨土聖賢錄》裡頭也有他。到後世,幾乎天台宗歷代的祖師,多半都是念佛往生淨土。像近代諦閑老法師,這是清末民初天台大師,他的傳人寶法師、倓虛法師,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,都是念佛往生淨土,《近代往生錄》裡面我們都看到。

 

永明大師,禪宗裡面回頭的,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回過頭來老實念佛、求生淨土。

 

古人舉這四個人,用意很深。文殊,菩薩當中第一;龍樹,八宗共祖;智者代表教下,永明代表禪宗,宗門教下到最後統統歸淨土。你看看這個氣象多麼殊勝,所以皆發願往生者也。我們看到這種氣象,還能不發願求生淨土嗎?

 

持戒修福,極不容易。往昔已親近承事無量諸佛。

 

阿闍王子這五個人,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,四百億這個數量相當可觀,在我們講善根相當深厚。聽了淨土法門喜歡,還沒想去,沒有發心求生淨土,你就曉得《彌陀經》上講的: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」。

 

此地講的就不一樣,這個地方講的是供養無量千萬億佛,換句話說,比四百億超過太多了。我們勸人持戒修福,人家不能接受;勸人念佛,他不能接受,這是正常的現象,他沒有這麼深厚的善根,怎麼能怪他?

 

一聽就相信、就接受、就肯幹,佛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,這個不是凡人。回過頭來想想,我們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,如果是這樣的人,釋迦牟尼佛就給我們記了,我們不是凡人。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標準,換句話說,你已經接近這個標準,沒達到也差不多了,只要現在努力一點,用功一點,依照佛講的理論方法,認真的去修學,我相信很短的時間就達到了,就可以達到這個標準。

 

永明禪師云:無禪有淨土,萬修萬人去,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

 

無禪沒有關係,有淨土就行了,這裡面關鍵的字眼是「有」,有就成了。什麼叫有?你心上真有了,那個才叫有,心上真有就念念不忘,這才行!大家要曉得,念佛不在口上。你看那個念字,上面是今,下面是心,就是心上有,那叫念;不是掛在口上。口上有,心上沒有,那就是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。心上真有,心同佛,願同佛,解同佛,行同佛,一定是這樣的。萬修萬人去,一個都不會漏掉。

 

世間人母子情深,做母親的人永遠不會忘記她的兒女,這個事情很麻煩!兒女會把父母忘掉,父母不會忘記兒女!要把念頭轉過來,要知道這個搞六道輪迴,這個是很大的麻煩,很大的障礙,念佛不能往生就是為了這個。你想你的兒女,愛護你的兒女,到了西方極樂世界,你才真辦得到。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看到,西方極樂世界的人,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一樣,到那個地方,阿彌陀佛加持你,你的神通能力全部都恢復了,天眼洞視,天耳徹聽,盡虛空遍法界,不僅是四聖法界,六道裡面的情形你都看得清清楚楚。你的家人眷屬在哪一道,現在是什麼狀況,你統統清楚,統統明瞭。他們需要幫助的時,你真的會去幫助他,這才叫愛護。你自己也搞六道輪迴,迷惑顛倒,那有什麼用處?縱然有愛護的心,是絲毫力量幫不上。

 

學般若者,須速修念佛法門。修淨土者,亦須速修般若法門。《觀無量壽佛經》明第一義,正是般若。

 

念佛人不能沒有智慧,有智慧的人不能不念佛。有智慧的人不念佛,不能成就,縱然他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,也不過是換得來生的福報而已,什麼原因?出不了三界,所以一定要念佛。念佛的人為什麼要智慧?有智慧念佛就穩當,明瞭念佛的道理,知道念佛的方法,又曉得念佛的功德利益,統統都清楚,統統都明暸。於是眼前無量無邊法門,都不會障礙他,都不會動搖他,他有智慧,他的意志堅定,決定成就。

 

這麼多年來,大家念佛了,功夫不得力。為什麼不得力?沒有智慧。今天聽一個參禪的來了,心裡動了,想去打坐了;明天來了一個上師,他又想去灌頂,這個糟糕不糟糕?這就是沒有智慧,心裡頭沒有主宰,會隨著外頭境界動搖,把我們念佛的功夫都破掉了。我們相信金剛般若可以幫助不少同修堅定信心,從這些動搖當中都能夠回過頭來,這一座經的功德利益就很大了。

 

經【聞是章句,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,如來悉知悉見,是諸眾生,得如是無量福德。】

聞是章句,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。以其能信能依此說奉行也。

 

淨信就是一絲毫的懷疑猶豫都沒有,這個信才叫淨信。跟前面講的實信,是一個意思。這樣的人,佛、如來悉知悉見,佛知道、見到就是佛護念你了,你就得諸佛護念。得佛護念,這個人的福報當然大,不是我們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。。註解裡面講,聞是章句,是指定持戒修福之人,因為他能信,不但能信而且能夠依教奉行,他能夠一切都不執著。念念為整個佛法,為一切眾生,沒有為自己,沒有為自己一個小團體,為自己、為自己一個小團體都不行,都是執著,這非常非常重要!

 

沒有超越三界六道的範圍,就叫做輪迴心。這無濟於事,不能成就!念佛求生淨土的人,為什麼念佛的人那麼多,往生的人那麼少?實在講,許許多多念佛人以輪迴心念佛,出不去。有沒有好處?前面講了,無量劫的善根又累積一點,這是積分,他又積了一點,這一生不管用。這一生當中,我們還用輪迴心,那就是無量劫來的善根上又增加一點,我們積分又積一點了,來生還繼續再搞輪迴

 

由此可知,我們無量劫來,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,都沒有成就,就是都沒有捨棄輪迴心,今天曉得了,我們把輪迴心捨棄掉,輪迴心捨棄掉之後,那個樣子就是心量廣大,眼光廣大,所見的、所思的是虛空法界,不會再想自己,不會再想小團體。

 

淨信,正指實信,亦即實相。

 

生實相跟生實信的意思都相同。

 

生淨信,有淨念相繼者,有不能淨念相繼者。乃至二字,包括許多功夫不同之人。

 

「一念」,這時間很短,但是功德不可思議。就好比黑暗當中,從來都沒有見過光明,忽然像閃電一樣放了一次光,時間雖然短,從來沒有,忽然放一個光,你說多希有,多難得!它有一次,它就有第二次,慢慢它愈來愈密集,這是好現象。

 

現在聽《金剛經》的時候不錯,心地很清淨,淨信;一散會,外面看到花花世界,又不行了,淨信又沒有了,又去貪圖搞五欲六塵去了。這就叫一念。從一念到淨念相繼,這裡頭有多少等級!

 

所以聽經的好處很多,你每天來聽一次,每天放一次光,這二十四小時當中能夠放幾次光,好難得!天天放,幾個月連續不斷放,幾年連續不斷放,就變成相繼,功夫就成就了。

 

由此可知,經不能不讀,不能不聽,不聽必定會被外面境界誘惑,會被外面境界動搖。唯一的辦法,保護自己,天天讀經,天天聽經。沒人講,有錄音帶、有錄像帶那就行了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不要聽得太多,一部經重複聽最好,一門深入;搞太多太雜,攝心不容易,你得清淨心不容易。一部經最有受用,最得利益,反覆不斷的聽,我們才能成功,才有指望,保護自己,不被時代的這些大風大浪所吞噬。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