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樹大士云:一切法不生而般若生。可見若非真實用功,淨信不能得生。

Ø   這個信,著重一個字。一切法不生,就是一個妄念都不生。心中一個妄念都沒有,這個心是清淨心,所以叫做淨信。唯獨心性這才是真實不虛,也就是說只有清淨心是真實不虛的。

Ø   小乘人對於三德密藏,就是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他只證得半個解脫,法身他沒有,般若也沒有。為什麼阿羅漢、辟支佛、權教菩薩沒有般若?就是他還有一法,他心裡面還有人我的妄想、法我的妄想。小乘聖者、權教菩薩,我執沒有了、斷掉了,法執猶存,他還有法執,所以說他還有微細的妄想沒斷,所以他沒有智慧。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,般若智慧就透一分,破兩分無明那就透兩分,般若現前了。離一切相,是真實功夫。

一念相應,即淨念相繼之根。淨念相繼,即從一念相應而來。相應,有性相相應、有事理相應、有因果相應,種種深解不同。

Ø   慈雲大師的十念,他是以一口氣為一念,這一口氣當中,佛號不拘多少,有的人氣長,有的人氣短,盡一口氣叫一念。早晚課在我們學佛的人來說,是非常重要。在念佛人來講,決定是有助於往生。如果實在找不到時間,沒有功夫做,用慈雲大師的十念法,那是盡一口氣叫一念。實在連這個時間都沒有,我教給諸位同修的十念是十句佛號。念得這麼少;短跟少都不怕,就怕不相應。不相應就是裡頭還有雜念存在;如果沒有雜念這就相應了。所以這十聲佛號裡頭,我們保持著一個雜念都沒有,這是很容易做到的。

【何以故?是諸眾生,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無法相,亦無非法相。】

Ø   佛講的這個沒錯!想想看,我們在用十念法念佛的時候,這十句佛號一句接一句,就是淨念相繼。在這短時間之中,你看看與這一句相應不相應?這十句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接著,確確實實這其中事相沒有了,事相離了,法相跟非法相也離了,跟經上講的就相應。相應才是真實功夫

此是正面釋生信得福之故(清淨信心生起來)。何以能生淨信,何以能得福。須是除卻分別心方可。

Ø   清淨心生起來之後,十念法就永遠不會中斷,一天九次,一次都不會中斷。你看看早晚課誦,一天只提醒兩次,早晨一次,晚上一次。這個十念法一天九次,時間隔得很短,時間不長,過一段時間又提醒一次。所以實際上這個效果,比早晚兩堂功課的效果要大、比修其他法門真的要大,又不妨礙工作。

Ø   心清淨,就得福。真正的幸福快樂,決定不是物質的享受。必須有外面境界來刺激,你就會得到快樂,這個情形就像吸毒。你才知道付出的代價是把性命付出去,得一點短暫的快樂。佛跟我們講,真正快樂是不需要外面境界,那個快樂從內心裡面生出來,像泉水一樣,它自自然然往外推湧,叫法喜充滿。那個快樂怎麼得來?清淨心。清淨心會有什麼快樂?生智慧、生般若,他怎麼不快樂!我們凡夫的心不快樂,因為生煩惱。有福的人心裡頭生智慧,真快樂,那個是有福報!我們凡夫哪有樂?天天等於說是在服毒,天天在打毒品,那有什麼快樂?所以,真的快樂要離分別心。諸位想想,分別心沒有了,執著當然沒有了。執著是煩惱,分別是妄想,妄想沒有了,哪來的執著,當然煩惱就斷掉了。

分別妄想既除,無復我、人、眾、壽四相。諸眾生,是指各各修功不同之大眾。

Ø   離四相,從粗顯、明顯方面來講,小乘初果就離了,離得淺;大乘實教菩薩離得乾淨。也就是小乘的四果四向,辟支佛、權教菩薩,他們也離了,離得怎麼樣?拖泥帶水不乾不淨,這種情形。因此等級就分很多,所以叫諸眾生。

四相空,即我執空,非法,即是無,即是空,亦無非法相,是空亦空。

Ø   有捨掉了,不執著了;空也不執著了,空空也不執著了。

古人稱為窮空到底,故名勝義空,又名第一義空。

Ø   真空跟妙有是一不是二,空有不二。我們明白了,自自然然在修行過程當中就能夠生歡喜心,真的得法喜。知道自己功夫天天有進展,妄想、煩惱天天減少,清淨智慧天天增長,這是真實的福德,也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真正的福報!

我法二執,由分別而起者粗。尚有俱生我法二執,從起心動念而來的細執。

Ø   從分別而生的,就是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起心動念;六根對六塵境界,從這個地方生的,這個粗,這個相粗。前面講的我、人、眾生、壽者、法相、非法相都粗,對我們初學人來說,我們很容易覺察到、很容易體會到。另外一種,不必對外面境界,自己會生這些煩惱,這個就微細了。這個微細的執著,不是這一生的,是多生多劫的習氣

Ø   從前人在童年的時候,天真的時間保持得很長,相當長的階段;現在不行了,現在作人好可憐,你看幾個月大就起貪瞋痴慢,就起貪瞋痴了。什麼原因?他家裡都有電視,你不要看他不懂事,他每天眼睛瞪著電視,在那裡頭把他俱生的煩惱統統都勾引起來了。兩個小孩在一塊兒的時候,給個糖吃,他就會搶、會爭,搶不到就會哭,貪瞋痴完全表現出來了,這都沒人教他的,這叫做俱生煩惱。我們要斷,先從粗的斷,從粗斷到細。細執一定要用功來斷,定功才能伏得住。極其微細要用智慧來觀照,那才行;照見五蘊皆空,那個問題才叫真的解決了。定功伏住它,那個斷叫伏斷,不是滅斷。我們在大乘經裡明白,所謂滅斷就是轉、轉變轉變之後,煩惱、執著真的沒有了,變成無上的智慧。轉煩惱成菩提,菩提是真實的智慧。

是人分別我執已除,貪瞋痴雖未去盡,已經很薄。

Ø   是人就是前面講的「是諸眾生」。都是認真修學般若法門的,分別、我執已除。分別我執的粗相離開了,粗相捨棄了,可是貪瞋痴還沒有斷得乾淨。

Ø   從你生活當中,你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淡薄了,對一切法的分別執著淡薄了,那叫真功夫。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、念多少咒、拜多少佛,不是的,那個看不到功夫。再檢點檢點瞋恚心有沒有減少?以前看這個事也不順眼,看那個人也不順眼,現在看看都可以過得去,不像從前那麼討厭了,這就是你瞋恚已經放下很多。從前對事理不清楚,迷迷糊糊,愚痴!現在對於一切事理很清楚、很明白,愚痴減少了。修行功夫要從這個地方去檢點、去觀察,我們是不是有進步。先要淡薄,然後慢慢的完全能做到不動心,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,那個時候就恭喜你,你就得三昧。真的得到三昧,就受用。念佛人要是得三昧,這叫念佛三昧,決定得生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穩穩當當。

但見諸相即著有,但見非相即著空。見諸相非相,即二邊雙融,即無相、無不相。得見實相,故云則見如來。見如來,故得如是無量福德。

Ø   佛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,把從前俗情統統放下,以一個嶄新的觀念、嶄新的方法,重新來觀察這個世間,跟世間萬事萬物相接觸,佛教我們看相、看體,看它的作用。這三方面觀察是同時完成的,不是一面一面看的,是同時完成的。相是有,體是空。

Ø   但見非相即著空,這是小乘人,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在一切相裡他專門看體,他不住於相,專門看體,專門看體就著空了;體是空的,萬法皆空

Ø   真相完全看到了,真相就是真性,所以說則見如來。《金剛經》上說如來,都是從本性上說的。自性裡面的福德不可思量。

欲修般若,不可落空。

Ø   「寧可執有如須彌山」,「不可執空如芥子」。執著空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,我們平常能夠觀察得到的,撥無因果,不相信因果報應。佛菩薩都救不了。執著有,不要緊,執著有他還會相信因果報應,那個人好救,執著空不好救。所以修般若的人最大的忌諱,就是怕著空。

先將非法一面堵住。

Ø   行布施,不落空。「而行布施」真正的義趣,就是我們在事實上、事相上,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榜樣,這就是而行布施。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,著衣持缽,做出樣子給我們看,守規矩、守禮數,一絲一毫都不苟且,都不馬虎,做一個好樣子,不僅僅給修行人看,給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做樣子。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體會、去觀察,你才能真正學到般若波羅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