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眾生所以偏私成執,由其智慧短淺,沒有開智慧。不知是偏,不知是執。 

Ø   在這個大環境裡面,想覺悟真正不容易。佛經上講的,要斷執著,要斷偏私,我看學佛的人也挺自私,不但在家學佛的人自私執著,出家的法師也自私也執著,我這個自私執著有什麼錯?真正學佛人,不能拿這個來做標準。拿這個來做標準,你這一生又會空過。你要拿誰做標準?拿諸佛菩薩做標準,釋迦牟尼佛是個很好的標準。他可以做小國王,他不要,他有很好居住的生活環境,他不要,他出去托缽。他生活那麼苦,一切都捨掉了。

Ø   早年虛雲老和尚,沒有發現一張照片,他穿的衣服上是沒有補洞的。他那些錢到哪兒去了?全都拿去修廟去了。一個寺廟修好了,他又不住,他去找一個修行不錯的,找一個法師交給他,他老人家就走了,這就與他沒事了,真正放得下,真看破了。

Ø   印光老法師,這是我們淨宗大德。你看他一生,他穿的、他吃的跟常住完全一樣,沒有特別給他加菜,印老一生所得的供養,他印經。他在蘇州報國寺裡面設了一個弘化社,就是我們平常講的佛經流通處。

Ø   念念想光大佛法,念念想利益眾生,就把那個私的念頭打破了。不要想自己,想自己沒有好處,人常常想自己,就把自己想老了、想病了、想死掉了。念念想別人,自己沒有了;自己沒有了,誰老、誰病、誰死?都沒有,老病死都沒有了,因為自己沒有了。這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,四相空了,生老病死就沒有了,六道輪迴也沒有了,徹底解決的辦法。

佛曰無有定法,以破其偏執之病根。法字,通攝世出世間一切法。

Ø   佛要治一切眾生妄想執著的病,用什麼方法?沒有一定的方法。有原則、有綱領,原則綱領不變,方法手段是無量無邊。總的原理原則,三寶、三學、三慧。三寶是佛法僧、覺正淨,這是總綱領。戒定慧、聞思修。菩薩三慧就是一如,就是空有二邊不著。本經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那就是菩薩三慧,這裡頭具足三寶、三學。至於用什麼方法去修,那方法手段太多了,無有定法。無有定法也破眾生偏執。

學佛必要修觀,以觀照圓融之佛理,便能轉其向來所有之觀念

Ø   把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叫修觀。大乘經上所說的,《金剛經》上所講的,字字句句都是圓融之佛理。所以佛勸我們受持讀誦四句偈、為人演說,那個四句是任何四句,顯示出理事無礙,法法圓融。

以化其偏執之病耳

Ø   把我們自私自利偏執的大病化解掉。怎麼化法?起心動念想佛法、想眾生,不要想自己,養成這麼一個習慣。這個方法很好,這是大乘法當中非常殊勝的修行方法,前面講,大而化之。不想自己,久而久之把我就忘掉了。這個方法的確妙,比小乘法高明得太多了。

觀深,而後見理深。

Ø   理是真如自性。你觀深,有了深度,見理就深。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階級,四十一個階級從哪裡來的?就是他修觀深度不同,深度淺的十住位、十行位、十迴向位;觀深的就入地,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地,觀深,見理就深。

觀圓,而後見理圓。見理深則觀愈深,見理圓則觀愈圓,如是展轉修習,智慧即展轉增明。

Ø   知道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,這就是覺悟。佛法講覺悟,知道自己的想法、看法錯了,這就是始覺。能夠把錯誤的觀念改正過來,就叫修觀。

Ø   教下用功的方法,修行的總綱領,就是止觀,修止觀。我們淨土宗用功的方法是老實念佛,就是用持名。雖然許多法門裡頭用的名相不一樣,但是意思相同。它是用的智心,就是智慧;而念佛是從清淨心下手的。念佛是淨念,修觀是智念。淨念比智念還要親切但是智念能夠幫助淨念。我們修淨念,為什麼得不到淨念?原因是沒有看破,沒有放下。智念幫助我們看破,幫助我們放下,使我們念佛得一心,障礙沒有了。

於不知不覺間,執情漸化,妄念潛消。遣執、斷念,妙用在此。

Ø   只要一直這樣去做,什麼都不必問,時間久了,自自然然的、不知不覺之間,智慧增長、煩惱減少,功夫在增進,這是很自然的現象。

Ø   我們用真心,別人用妄心,不相干。我這一生要出三界、要成佛,他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,那有什麼法子,他不肯回頭,勸他不聽不肯回頭,那就讓他去做。反正我們跟他結了緣,等將來哪一天他回心轉意,再來度他,那不遲!這叫真的愛護他。現在不回頭就隨他去,讓他去受苦受難,苦難到受盡了,覺悟、回頭了,那時候再幫助他,這叫真正的慈悲。所以在不知不覺當中,執著、感情都要把它化掉,感情就化成慈悲,執著就變成智慧。妄念潛消,妄想雜念自自然然就沒有了。本經的宗旨教我們遣執,遣是除掉,把執著除掉,把妄念斷掉。妙用在此,這個地方所說的,把具體遣執、斷念的方法教給我們了。

多讀大乘,以廣聞見。靜意覺照,領會精微。定慧在其中矣。

Ø   大乘經不能不讀,大乘經怎麼讀法?諸位一定要懂得要領。先讀一種,在一種裡面得定,得清淨心,然後就可以選擇一些大乘經來讀。遍讀,我們沒有這麼多的時間,也沒有這麼多的精力,說實在話也沒有必要。為什麼一開端不能多讀?一開端我們的心是亂的,你讀太多,你並不能了解經意。讀多了、讀雜了,反而會增長妄念,佛這個經上這麼說,那個經上那麼說,你記得很多,你的妄想執著很多。這就是清涼大師所說的「有解」,解是你廣學多聞;「無行」,你沒有真正的功夫,沒有修行的功夫;「有解無行,增長邪見」。行是什麼?我們在這個經上知道了,依照金剛般若的行是要離相,是要破執、斷念,這是行。在淨土宗裡面,行是老實念佛。到什麼程度我們才能夠涉獵一切大乘經?最低限度要到功夫成片。什麼叫功夫成片?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絕對沒有第二樣東西。

Ø   讀誦大乘在古時候的標準,是得根本智以後。根本智,是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般若無知,無知是根本智;後得智是起作用,起作用是無所不知。「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」,要先求無知。無知說實在話,心清淨,先修清淨心;因為清淨心生智慧,前面不是念過嗎?「信心清淨,則生實相」,清淨心生智慧。智慧生出來,你看一切大乘經很容易懂,一看就明瞭。所以這一部《大藏經》需要多少時間,從頭到尾把它看完?三個月足夠了。但是你沒有得根本智,三年也沒有用,三十年都沒用。

Ø   讀誦大乘要有程序、有次第,不是我們現前就能夠做得到的。我們現前讀一部經,在一部經上得定,在一部經上得清淨心,得智慧就好了,智慧開了再多讀大乘。靜意覺照,領會精微。這是非常非常重要,要體會經裡面的義理,不在文字。定慧在其中矣,可見得讀經目的很明顯,目的是修定修慧。

果能如是,不但修各種功行,皆得自在受用。對一切世法,皆得進退裕如。轉凡入聖,基於此矣。

Ø   佛法裡面,無論你學哪個宗派,無論你學哪個法門,你只要抓到這個要領,你都會有成就,都能得受用。不但在佛法當中你得受用,對一切世間法也通達,沒有一樣不通達。應付這個複雜的社會,應付裕如,你有智慧、你有能力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