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清夜平旦時,向自己心中觀照。對境隨緣時,向一切法上觀照。依此所說義,深深觀照,則受用無窮。

  • 這是說到我們平常用功的方法,無論我們修什麼法門,都不能夠違背般若的原理原則。第一句就是說的早晚課誦,這是佛弟子無論在家出家,決定不能夠缺少的。晚課是反省、是懺悔,早課是提醒我們今天所做的錯誤,明天決定不再犯,這叫做改過自新。
  • 隨緣的時候也要用觀照的功夫,用什麼方法觀照?就用本經的四句偈,或者是半偈、一句都好。用哪一句?這個不定,要看你遇到的是什麼事,看你遇到的是什麼境界。我們境界現前,遇到一些事情,立刻就要想到佛在經上是怎麼樣教導我們的,我們依照佛的教導去做,那就不會錯,觀照是這個意思

學人欲見實相,當靜心於一切皆非上領會。若領會得實相便是非相,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的影子,便非實相矣。

  • 實相是真空之相,也就是真心自性之相。其實真心本性哪裡有相?雖然沒有相,但是確確實實有這個東西在,確確實實有這樁事情。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從這個地方發生的,都從這個地方現起的,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。
  • 靜心,靜是安靜。這個靜還不是清淨,是動靜之靜。動靜是講心的活動狀況、狀態上說的。我們講清淨,那是從它的體性無染上說的,決定沒有污染,沒有污染說它是清淨。
  • 在這裡面你去觀照,任何一句經文都行。如果在這個地方觀智,於外面境界真正體會得,你對於心性、對於實相,你就得到一點消息。我們無始劫以來,都迷在幻相之中,從來不曉得有個真心、有個本性,不知道!所以縱然是短暫的領會,也非常可貴。這就是你心地在一念清淨的時候,就一念相應,放出光明出來了。從此之後這個功夫綿密不斷,這個境界就會常常現前。
  • 因此「便領會得心中少有相不相」,不相是空。心裡面有絲毫的執著,有個有相或者有個空相,那你就與實相相背,你就見不到實相;實相就是真如本性,你就見不到性。兩邊不住,實相就現前。

修行用功下手處,即是須於未起心動念時,精密觀照。

  • 就如同鏡子照外面的境界相一樣,它照不照?它是照,它也觀、它也照,可是它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。當我們心很清淨,眼見色,耳聞聲,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個時候叫觀照。動一念分別就錯了,就落在意識的範圍裡面去了。諸位要知道一個原則,觀照是不用心意識的;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不用心意識,怎麼個不用法?第六意識是分別,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;第七識是執著,不執著就不用末那識;第八識是含藏種子,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憶,我不用這個,那就不用第八識了。
  • 禪宗參禪要離心意識參,這才能夠見性。研教也要離心意識,不離心意識不能開悟。禪宗叫開悟,教下叫大開圓解。當然這個事情沒那麼容易,我們一般凡夫妄想、煩惱、習氣非常深重,何嘗不想斷,斷不掉!念佛行,念佛雖然有妄想、分別、執著,這個佛號功夫得力,能夠把這個東西壓一壓也行,他就能夠往生,叫帶業往生。這就是念佛法門比其他法門來得方便,來得容易。

當知念頭不起則已。起則非之,便是離念之快刀利斧也。豈非最妙觀門。

  • 般若裡面所講的原理原則既高且妙,但是對於我們業習深重的凡夫來講,太難了!妄念起來,你用什麼方法去掉?《金剛經》說: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」有沒有去掉?沒去掉。你心裡頭還有一個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又起了個妄念。妄念去不了妄念,這才知道難!念佛法門的妙處,「起則非之」,這個非之就用一句阿彌陀佛,才有一個念頭起來,第二個念頭南無阿彌陀佛就行了,把那個念頭歸到阿彌陀佛上去。這不是著了阿彌陀佛的相嗎?行!著阿彌陀佛的相可以往生。往生同居土、往生方便土,都是著相去往生的;不著相往生,是生實報土、寂光土。

六度萬行,一一如法精進修行,而曾無芥蒂於其胸中。

  • 六度從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都是屬於事相。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量無邊,把它總歸納不外五大綱目,前五度。後面這一句,曾無芥蒂於其胸中,這一句是般若波羅蜜。事做不做?做!要認真做、要努力做,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得盡善盡美,心裡頭若無其事,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。不但是事情做過之後不染,正在做的時候也不染,那你就是真正修學大乘者。我們要曉得,心裡面一有染著就是輪迴業,只要有一絲毫的染著,你要是做的善業,善業是利益眾生、利益社會的,果報在三善道。如果有一念是為自己,或者是為我的小團體,這是自私自利的心,這就是惡,果報在三惡道。所以只要有一絲毫心裡著了相,都是輪迴業,我們要是明瞭這個事實才知道可怕。
  • 所謂三心二意,你用三心,阿賴耶、末那、第六意識,這是三心,二意就是末那識跟意識。末那叫意根,第六叫意識,叫二意。用這個心,你用八識五十一心所,這叫輪迴心。幹的事情又是輪迴業,你還能想超越六道輪迴,沒那個事情!要想在這一生超越輪迴,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,你只要把那個心變一變,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事業,馬上就轉變了。菩薩事業怎麼做?心裡面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。菩薩的行是布施,盡我們的心力,盡我們的體力,為一切眾生服務,這是布施。持戒是守法,佛陀的教誡,國家的法律,地方上的規約,統統都要遵守。忍辱就是要有耐心,對人對事對物,要能忍、要能夠讓。
  • 所以菩薩行,念念為眾生,念念都為利益眾生,沒有想到自己;想到自己就有分別執著,就有妄想,你造的是輪迴業。輪迴之中,因果非常可怕!不要以為自己,我做的是善業、好事,我做的是佛事,如果你不把事理樣樣搞清楚,很可能將來墮在地獄裡頭,還不曉得為什麼去的。

一一精進,不壞也。無不相也。心中若無其事,不著也。無相也

  • 空有兩邊不住。與自性體、相、作用都相應了,順著自性,這叫順著自性,這是佛菩薩。

一切世間法,事來即應,事情來了做。事過便休。

  • 這個休是心裡頭沒有執著。事情來了,有很多事情需要用思考的,我們就用思考;需要用勞力的,我們就用勞力。盡心盡力把這個事做好,事做完之後,心裡頭一點痕跡都沒有,乾乾淨淨,這就對了,這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
雖休而能應,應而能休。所謂提得起、放得下。如是久久體會四句皆離之義趣而力行之。便能做到應時便是休時,休時便是應時。自然二邊不著,四句皆離,此又是最妙行門。

  • 四句是佛法裡頭常講的「四句百非」,這個四句是根本的四句。第一個是「有」,第二個是「無」,第三個是「亦有亦無」,第四個是「非有非無」,這叫四句。這四句總一切法,把世出世間法統統包括盡了,總離不開這個四句。從這個四句裡面再開展,那就是無量無邊句,不止百句。
  • 力行就是在生活上、在工作上、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就這麼做去,完全依照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《金剛經》的教誨,我們這樣去做。久久體會,你才能得受用。應時便是休時。我在做的時候,就是心地清淨時;心地清淨時,就是我做的時候。無住就是心裡頭乾乾淨淨、一塵不染,生心就是樣樣事情都要去做;做的時候就是不染的時候,不染的時候就是做的時候,是一不是二,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。到這個境界你就入了,就契入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