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。
講出家人:出家人積聚財物增長貪心,果報將來在地獄,修行成就的功夫就在這兩句。從前供養都是供養常住而非個人,個人即使得到供養也交給常住,沒有私財,沒有積蓄。出家人接受供養之後,可以輾轉布施出去,不要積聚私財。
講在家人:在家修行成就,也是這兩句話。在『大藏經』的居士傳,裡面有許多大富長者在家修行成就,他們自己的生活簡單而樸素。自己不享福,把福報財富布施給社會大眾共享,福報越來越大,廣結法緣。
無以名之,強名曰生。生實相,是無法詮釋不得已而起的名字。
文字詮此實相 文字言語都是世尊教化眾生的工具。
觀照,觀此實相。實相般若,則圓滿顯現,到彼岸矣。
言語文字只是說明,受用要靠觀照觀察。『照』是用智慧觀察,不是用情識。有分別有念頭的是情識,沒有分別不動念的就是智慧。觀照用的是清淨平等心觀察一切法,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不是觀照。
用輪迴心,凡夫知見來解釋佛法,佛法也變成世間法。所以佛法重在行。如果心地真的清淨,則一切世間法都是佛法。
本經之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。以其能離一切諸相
把金剛的堅 利 明,比喻本經的文字,本經教人觀照的方法。『離一切相』是金剛經修行的重要原則,『離』就是不取,不執著,世間一切法和佛法都不執著。
除我見,斷煩惱,生實相。
實相般若是每一個人自性裡本來具足的,因為有我見,有煩惱而不能現前。實相般若像太陽一樣,我見煩惱像雲彩,金剛般若能把烏雲化解,使太陽光明又出現,生實相。煩惱習氣重的人,對本經的修行方法應當特別留意。
「顯體」的目的是建立我們堅定的信心。信為入道之門,所以世出世間求學,成功與否關鍵在老師。這個老師不但有修有證,而且要跟自己有緣,緣就是自己對他很尊敬。對老師沒有尊敬,就不會聽老師的話,不會有成就。這就是說信心的重要。
宗者修也
有了經典理論出處,也建立了信心,「信解行證」,為甚麼不講「解」,講「行」呢?這說明了「行」的重要。縱然不解,能行就能成功。所以總綱領不講「解」,講「行」。比如那些一輩子沒聽過經的,老師教他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,一句念到底往生的。
「解」是為我們這些信心不堅固的人說的,建立信心。真的完全相信,懂不懂不要緊。念到心清淨了,自然就懂了,自然就開悟。可見世尊49年講經說法就是為了那些信心不堅固的人。「上智」之人,佛一說他就懂,不要講廢話,就明瞭開悟。第二個「下愚」,講那麼多他不要聽也聽不懂,老實念就好,他也成功。這兩種人好度。最難度就是半吊子。這就說明,他為何不用「解」,用「明宗」講修行。
「修」是修正,修理。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說法作法錯了,才造成六道輪迴。六道輪迴是假象,但是在六道受苦受樂不假。見解思想是「意業」,心理的行為,口是言語,身是造作,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錯誤,把他修正叫做修行。可見修行在起心動念的時候,念頭一起就馬上省察,是是?是非?是善?是惡?惡的,不善的馬上就息掉。
經義之主體雖顯 非修莫證
前面說的實相般若,不是真修,事實真相你還是見不到。聽說不管用,一定要自己親自證得才能得受用。
讀經聞法,必以如說修行為主。
經要熟讀,世尊講的理論方法要時時刻刻記牢,因為這是我們修行的標準。時時想想自己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和經上講的相不相應?對本經解得淺不行,要「深解」之後才曉得如何應用在生活上,一定要深解意趣,如教修行。
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
禪家講「明心見性」,要明心見性一定要修清淨心,禪家用禪定的方法使心恢復清淨,到相當深的禪定就會開悟,所謂「淨極光通達」。心淨到極處,起作用就無所不知,無所不能,性德完全恢復了,禪宗講叫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。
這是我們修學的主要目的。心性顯露,不但智慧透出來,福報也現前。福報雖然現前,佛菩薩不受。像釋迦牟尼佛每天還出去托缽,這是大慈大悲,作一個修行的榜樣。如果福報現前他都享受了,他是可以享受,但不能教化眾生:眾生一看你自己享福卻叫我們修苦行,誰相信?佛要先作個榜樣修苦行。
我們吃苦以為真的吃苦,佛修苦行,佛苦不苦?沒有苦,因為佛的心清淨平等。還有苦樂,就不清淨不平等。佛在苦中沒有苦受,佛在樂中沒有樂受,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平等的。不像我們凡夫心真的有苦有樂。那才叫真樂。離苦得樂,那個「苦」裡面包含我們講「苦樂」的「樂」,「樂」還是「苦」,還是有問題。兩邊都離開了,才叫真樂。
不重經教,謂之宗下。
佛法教學大分是「宗門」「教下」。宗是禪宗,禪宗不著重文字經教,他著重悟心。禪宗接引的對象:上智下愚。禪「宗」以外的派別,都叫做「教」。
依文字,起觀照,證實相者,謂之教下。
我們這些中間的人參禪不會有成就,不夠格,我們這些要從「教下」:從經典來研究探討,然後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來修行。這叫「教下」。「教下」的目的也是悟心性,但是方法手段與禪宗不同。
比如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,還是這個目標這個方向。古德說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」,我們業障重,煩惱習氣重,參禪不開悟,研教也沒有辦法開悟,這才沒有法子,老實念佛求生淨土,見到阿彌陀佛就開悟了。修淨土就是十方一切佛菩薩為我們介紹一個最高明的老師,是這個道理。而且生西方淨土,就永脫六道輪迴,「了生死脫輪迴」這個目的就達到了。
此佛家自稱宗教也
所以佛門自稱「宗教」,完全不同於社會上一般人說的「宗教」。佛門在中國總共有10個宗派,除了禪宗,其餘9個宗派都是教下。現在學佛很難有成就的原因,就是佛教變成宗教了。以宗教徒對於宗教的狂熱,這種心情來學佛,佛變成宗教。宗教當中如果你心很清淨善良,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,無法達到佛法真正修學的目的。
智者大師,以「實相之慧,修無相之檀」為本經之宗。
「檀」是布施,「無相」是不著相,不著相就是真實的智慧。布施完了以後心裡面痕跡都不露,才叫「無相之檀」。
比如現代人建廟捐個柱子,名字都要刻上去,著相。「離相布施」才是智慧;著相布施是感情,情識: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功德--這樣的福報很小,三界裡面有漏的福報。如果是無相布施,福德不可稱量:縱然修小福,得大福德。為甚麼得大福德?隨心量盡虛空遍法界。能離一切相,小福得的是大福,修小得大,這是本經修行的宗旨綱領。
智者大師解釋〔金剛經〕都是取〔金剛經〕的經文經義,來作綱領為我們介紹修行的方法。
江註以「離一切相,修一切善」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。
江味農居士說的話,跟智者大師沒兩樣。但江居士是近代人,說得言語淺顯,容易懂。要離一切相,不著有,修一切善,不著空。空有兩邊都不著。
本經修宗,在「無住」二字。全經觀門、行門,盡在其中。
當年六祖慧能大師聽忍和尚講〔金剛經〕,講到〔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〕他就開悟了。於是後人認為這兩句最重要,其實不然。個人機緣不同,〔金剛經〕上每一字,每一句都能叫人徹底覺悟。但是「無住生心」確實是〔金剛經〕很重要的修學綱領。
無住:不執著,世間法,出世間法,空有兩邊都不執著。
觀門: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。
行門:你怎樣過日子怎樣生活。凡夫的生活是苦海裡的生活,佛菩薩過的是圓滿智慧的生活。我們如何脫離苦海,過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,這叫行門。
大智度論云:般若要旨,在離一切法,即一切法。
離一切法:無住
即一切法:生心
生心跟無住是一不是二,看成兩個就錯了,是同時,沒有先後次第。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。生什麼心呢?自度度他之心。雖然生心,決定不能執著,不能住。一有執著,心就不清淨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:善惡是一樁事情,空有是一樁事情,是非是一樁事情,人我是一樁事情,情與無情同圓種智,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。世尊講經說法真正的目的,是希望我們證得這個境界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