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度中,佈施,捨也,若不捨,則不離此界,眾生不肯捨,無觀照正智耳。
Ø 六度是菩薩日常生活的準則,第一個就是佈施,佈施有三種:財佈施,法佈施,無畏佈施。持戒與忍辱,可說是無畏佈施。精進,禪定與般若,是法佈施,所以一個佈施,就把菩薩的行門,全部都包括了。
Ø 佈施是捨,是放下。捨掉有無二見。如果不捨,那就是凡夫,決定不能出離六道。連捨的念頭都要捨掉,才能永脫三界(輪迴)。
Ø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決定不執著,這才恢復到清淨心,佛法說常住真心。真心就是自己本來面目。
Ø 無觀照正智。意指沒有智慧。
般若波羅密,因位名圓滿之觀慧,果位則般若,即是波羅密。
Ø 菩薩修因的時候,還沒有成佛都叫作因地。般若就是觀慧,就是像心經上講的照見,照見五蘊(世出世間一切法)皆空,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,相是有,體是空的。
Ø 證到究竟果位的時候,我們一般講成佛,般若(智慧)和波羅密(圓滿)是一個東西,智慧達到究竟圓滿。
Ø 由此可知,出世間假如還有”二”的念頭在 ,就不能證果成佛。
Ø 有無二見是世間法,般若波羅密是佛法。佛法和世法,都不能執著。
金剛即喻此觀智。
Ø 金剛比喻智慧,觀察世出世間,照了一切法,最堅最利最明。
Ø 念佛法門三資糧:信願行。我們的信跟願要堅固,行就是執持名號,這句名號能斷煩惱,那就是利,能破無明,那就是明。
Ø 念佛的功夫要綿密。妄想不要管他。把精神集中在佛號上,念久了功夫得力了,妄念少了,直到沒有妄念了,叫事一心不亂,得念佛三昧(禪定) ,繼續再念,直到無明破了,般若智慧現前。看到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(理一心),完全呈現在面前,智慧開了。過去未來都明瞭了。
果位喻如來法身,金剛不壞身也。
Ø 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。一直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,證到究竟的果位。法身才圓滿。所以初住菩薩,就證得一分法身,是為金剛不壞身。
經俱足”貫攝常法” ,又有”徑”(修行成佛的路徑) ,”鏡”(對照自己的心清淨與否)的意思。
Ø 貫:貫穿章法結構,絲毫不亂,條理整整齊齊。
Ø 攝:攝受人心à讀了之後欲罷不能。
Ø 常:三世(過去現在未來)不易,三千年前講的道理,現在還可以用,可以超越時空。
Ø 法:法則十界同遵(天台家判教,有藏通別圓,藏教佛,通教佛,別教佛,還要修行,圓教的佛才是究竟圓滿) 。
一切大乘經,皆以諸法實相為體,佛四十九年所說,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
Ø “體”就是佛講法的依據。
Ø 佛菩薩和凡夫,只是對自己跟自己生活環境真相,迷悟的名稱不同而已,除此之外,哪有凡聖的差別呢?
智者大師,以”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為經體。江味農居士以”生實相”為體。
Ø 生是生起,我們原來迷了,現在又覺悟了,實相是明瞭宇宙的真相,實相即是非相,而這道理難在我們凡夫離不開分別執著,所以很難明白。
非亦不立。諸法實相,本來如是,真實如是,無以名之,強名實相耳。
Ø 連非都沒有。很勉強的建立一個名字,叫作實相,相有體空。
Ø 心理面不執著,事上努力認真去做,叫空有兩邊都不執著。不取於相(不受外境的誘惑) ,如如不動(心裡面不動心) 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功夫都得力: 念佛可以得一心不亂,參禪可以明心見性,學教可以大開圓解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