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這是一篇限定共同作者觀看的文章。
    若您是共同作者,登入後即可閱讀。

問須菩提,「譬如有人,身如須彌山王」,佛舉報身不住跟須菩提問答,我們在這當中領會無住生心的深義。諸佛菩薩一切憂慮牽掛、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了,那叫覺心。雖然一絲毫的分別、妄想、憂慮、牽掛統統都沒有,而行布施。

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Ø   因為眾生有執著,所以才有六道輪迴;因為眾生有妄想,所以才有十法界。它的事實真相,一彈指有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現象,是當體即空,了不可得,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。又因為這個現象,實在上說它是剎那在轉變,因此佛教給我們要生心

Ø   無住生心不僅是般若的中心,它與宇宙人生事實真相完全相應。世尊教導我們,使我們充分的理解到如經所說信心不逆,我們在佛法修學才有成就,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、自在、美滿。

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行於布施不是去捐錢

真正發心修行,《金剛經》是教我們從根本修。根本是什麼?心地。心要真誠、心要清淨、心要慈悲。應無所住就是清淨,行於布施就是大慈大悲。布施涵蓋一切法,行於布施,實在講就是表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,這就是經文上行於布施的意思。以為行於布施,到寺廟去捐一點錢,這就搞錯了,大錯特錯。釋迦牟尼佛沒有到哪裡去捐錢,他每天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他沒去捐錢。這就是說明,行於布施就是日常生活,布施是捨、是放下,就是日常生活當中,樣樣放得下,樣樣看得破,這就叫行於布施,是這個意思。行於布施,實在講就是說,做一個好的榜樣給世間人看,讓世間人看到之後,生羨慕之心,生仰慕之心,他來學佛。

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是故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】

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。為自開口說至此處,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。義趣甚深。

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云何無其所得,無其所行。不作念是也。不取不住,無住始有入處。

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】

Ø   須菩提尊者也是一個證果之人。不過,他在此地說,他從來也沒有這個念頭,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再看底下這段經文:

edb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這篇文章限定好友觀看。
    若您是好友,登入後即可閱讀。
  • 這是一篇限定共同作者觀看的文章。
    若您是共同作者,登入後即可閱讀。

已見真空之理,而知無我亦無我所矣。

sad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